“喜”字的演變

  喜,是一個人人都喜歡的常用漢字。喜雨、喜事、喜報、喜訊、喜逐顏開、喜出望外、喜從天降,或者有喜、報喜、恭喜、賀喜、欣喜、歡喜、驚喜、大喜、狂喜、喜上加喜、雙喜臨門……無一不是喜氣洋溢!你可知“喜”字最早的字形嗎?
  附圖一就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甲骨文“喜”字。上半部是鼓形,下半部是口形。這是會意字。《易經》有言:“鼓樂而歌,乃賞心樂事,故曰:喜,樂也。”
  原來,古代的“鼓”,是象形字,寫如“壴”。“壴”下加“口”合成“喜”,即敲鼓而樂,張口而笑,這就是“喜”的本義。
  附圖二的甲骨文“喜”,更在鼓邊加了四短豎,那是表示鼓的聲音!古人造字,竟能將無形的聲音化為有形,真聰明!難怪“鼓聲彭彭”的“彭”字,就是“壴”旁加三撇。這三撇其實就是代表聲音的!圖三的金文和圖四的篆文,基本上沿襲了甲骨文的字形結構。
  到了隸書階段,“喜”字有很多種不同的寫法。圖五是漢代孔廟碑上的碑文,字形是兩吉相叠,即“吉上加吉”之意。此字形曾一度流行了很長的時間。
  圖六的“喜”字,“壴”下一個“心”,表示“喜從心來”之意。也有將橫心寫作豎心的,如圖七那樣。還有像圖八那樣的,在右下再加四點。不過,這兩個喜字的或體,流傳並不廣。
  圖九的“喜”字,將下面的兩點省作一點,這是古代“喜”字的或體,即異體字的一種。這個古代異體字流行甚廣。目前雙喜的“喜”字,就有一種寫法是將兩個古或體“喜”並列而成。
  “喜”字楷化之後,也有不少的異體字,圖十的“喜”旁多了一個“欠”旁,這個字是將周代末期的或體金文楷化而成的,音義與“喜”相同。
  《康熙字典》還收了一個十分奇特的異體字,就是圖十一所示的。此字最早見於南北朝梁朝顧野王所著的《玉篇》,並註明是“古文”。最後必須一提的是,楷書的“喜”字的正體,頭上的三筆,既不是“土”形,也不是“士”形,而是兩橫一樣長。接近下口的兩點,不能寫作兩短豎,也不能點過那長橫。因為,“喜”的上半部是“壴”(即“鼓”的古字)。可惜,現在許多人都不知道這些字源,故將“喜”字的頭三筆寫成“土”或“士”,而將兩點寫成兩短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