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多□死象

  一天中午,與幾位同行茶聚。C君提出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如何處理方言入文?
  C君說他在學生的作文簿上看到一句“蟻多□死象”,其中空了一格的□,應是Lōu字,與穿著“大褸”的“褸”同音,即“柳”的高平聲。學生不懂如何寫此字,故空了一格,讓老師寫。此諺語極形象地比喻了人多力量大的含義,但如何寫那個□字?
  席上L君認為這個□字是方言詞,不宜入文,應改用規範的現代漢語詞匯。該用哪個詞?衆人七嘴八舌議論開來:
  有人建議用“叮”字,但那個“方言詞”似乎沒有“咬”的意思;
  有人建議用“壓”字,但螞蟻並非用身體去“壓”死象;
  有人建議用“困”字,但“困”字表達不了那□字的內涵;
  有人建議用“圍”字,但是“圍”字亦沒有那口字這般生動傳神。
  討論結果:既然這些現代規範詞語代替不了□字的神韻,那就用一個同音字替代它。可惜這個字的同音字既少且僻,於是,C君建議用“大褸”的“褸”字。但以“褸”字代替□字,似乎又失去字義上的貼切。
  茶聚完畢,“蟻多□死象”的□仍未能找到滿意的字。
  帶着問題,一回到家中,便急不及待翻查有關書籍。先查文若稚的《廣州方言古語選釋》,沒有發現;再查孔仲南的《廣東俗語考》,亦未見;然後翻查了近十種工具書,才找到一個讀音相同、字義相通的古詞語“摟”。
  “摟”,早在先秦著作已出現,漢代《爾雅》將它釋為“聚也”。《李氏中文字典》的“摟”注有三音:一讀如“柳”,抱也;二讀如“柳”的高平聲,聚也;三讀如“留”,牽也。其中第二個讀音即與古義相通,似應是“蟻多摟死象”的“摟”字了。
  未知然否?敬請高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