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步”的“

  童真先生在《“大步欖”實為“大步躐”》(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日載《澳門日報·新園地》)一文中介紹了“大步欖”的“欖”應為“躐”,引證詳實,言之成理,令人信服。
  文章在末段提到粵北山區的“大步‘’”,並說“翻查一些詞書,都無法查得‘’字的出處及解釋。看來這個‘’字是當地人取其義而獨創出來的土字,並不合規範。”
  童真先生說得對,這個“”字確是不見於古辭書的“土字”。按此字的字形和含義,應是採用六書中的會意造字法,意為“大步跨”,此字在六年前已被《漢語大字典》收錄。
  據一九八六年出版的《漢語大字典》第一卷五四一頁所載,“”字的普通話注音為qiá。釋義有三。
  ①方言。跨。如:腳板飛快直是;拉着媽媽往外
  ②四川少數民族部族或人名用字。《清史稿·土司傳二》:“膽巴家土千總一,土地總一,管有雞疏、卑溪疏、哈疏、白魁四家。”清毛奇齡《蠻司合誌卷五·四川》:“(阿)苟有婿阿辱,與其黨阿、么兒、阿繆,皆桀驁有膂力。”
  ③方言。貴州苗族“雞”的譯音。清徐珂《清稗類鈔·方言類·黔苗方言》:“雞為。”
  從上述的三項釋義,可見“”不僅是粵北山區的“土字”;而且也是四川少數民族及貴州苗族的方言。
  此字在清代史籍中已經出現,只是在本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的字典尚未有收錄罷了。
  《漢語大字典》是目前中國收字最多的大字典,其收字五萬四千六百七十八個。它也為“”留下了一個席位,為文字學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資料,這是值得讚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