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死字”不宜復活
《澳門日報》鄉情版曾經介紹一則新聞:漳州市有個年僅兩歲的稚童,在爺爺奶奶精心培養下,已認識漢字二百五十多,單句七十多,詩詞三十多首……
這段新聞,相信一定吸引了許多讀者。但這則新聞主角的名字——鄭翾的“翾”,相信也難住了不少讀者。
雖然這個字的左邊是“睘”,右邊是“羽”;但它不讀環,也不讀羽。它的普通話和廣州的讀音,都讀如“喧”。它是會意字。左邊的睘,有一音讀如“旋”,意為迴環往返;右邊的羽,本義是羽毛,可引伸為鳥的翅膀或鳥的飛翔。兩邊合起來表示“小飛”的意思。屈原在《九歌·東君》中使用過這個字:“翾飛兮翠曾,展詩兮會舞。”這個字還有兩個罕見的異體字、
。
誠然,以“翾”為名,寓意頗佳,且不易與別人的名字相混。可惜該字過於生僻,鮮為人知,早已被摒入“死字”之列。筆者認為,類似這樣的“死字”,實無必要用之為名,再讓它復活於世,平添報刊排版和讀者識讀的困難!假若此風一長,人人如是,那麼,“死字”必將泛濫成災,其效果真是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