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的怪字詩
中山市黃圃鎮石嶺村有個半月形的海蝕穴玉泉洞,洞旁有座呂祖廟,廟內有一首七言怪字詩,如圖:

呂祖詩
此詩共八句,每句均有一個“三合體”漢字—即由三個相同的字素,按“品”字形結構組成的合體字。因為這塔形似的上下重叠,看起來就像體操運動中的叠羅漢,故有人戲稱它為“叠羅漢式”漢字,亦有人將它稱為“磊”型字。
一位熱心的讀者拿着當天的澳門日報《新園地》版來問:究意這些怪字有沒有讀音?有沒有意思?
當然,在這八個“三合體”漢字中,有兩個是常見常用的:一是三日相叠的“晶”字;一是三人相叠的“众”字,它既是“衆”的古體字,又是“衆”的簡體字。至於其餘的六個怪字,除第一個三高相叠外,剩下的五個,都可以在辭書中找到它們的讀音和釋義。
三小相叠,是古“麼”字。
三心相叠,音瑣,喻多心,即心疑也。
三鳥相叠,音鳥,一種鳥名。
三客相叠,俗“擠”字,客多自然擠擁了。
三寒相叠,音“凜”或“祿”,喻極寒。
其實,在漢字中,這類“三合體”的漢字確有不少。例如,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均有“三合體”,而且字義都比原來的單體字要強烈得多。
鑫,音欽。三金相叠,喻多金。店號、人名常用此字,取其興隆多金之意。
森,音深。衆木相聚,表示很大片的樹林。
淼,音秒。衆水相匯,表示水勢浩大。
焱,音艷。衆火相依,表示火光閃爍璀璨貌。
垚,音堯。衆土相加,表示土堆高聳。今與“堯”字相通,多作人名。
動物中的虫(音毀,虺的古體字)、魚、隹(音追,短尾鳥)、兔、犬、羊、鹿、牛、馬也有“三合體”,參見附圖。
三虫相叠成蟲,音松。泛指昆蟲,亦作動物的總稱。古籍云:“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鳳,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龍,倮蟲之精者曰聖人。”
三魚相叠見圖一,音鮮。本義是衆魚相聚而色、味更鮮。今與“鮮”字相通。
三隹相叠見圖二,音集。喻群鳥相聚,是“集”的本字。
三兔相叠見圖三,音浮。本義群兔競奔,喻急疾之意。
三犬相叠見圖四,音標。本義衆犬狂奔,後引伸為迅捷之意。也與“飆”字通,表示暴風或旋風。
三羊相叠見圖五,音煎,又音山。表示衆羊相聚,臊味極濃之意。今與“羶”、“膻”兩字相通。
三鹿相叠見圖六,音粗。本義是衆鹿驚跳,“行超遠也”。今本義已失,與“粗”字相通。
三牛相叠見圖七,音奔。表示衆牛相聚受驚狂跑。今與“奔”通。
三馬相叠見圖八,音標。表示衆馬相聚或衆馬奔走之意。
在這些“三合體”漢字中,有些是明顯的會意字,但有些卻頗為費解。據說,蘇東坡就曾問過對文字極有研究的王安石,說:“牛又粗又大,走路很慢,為什麼要用三個牛表示快跑的‘奔’?鹿又細又高,跑起來很快,為什麼要用三個鹿表示‘粗’?這兩個字調換一下不是更合理嗎?”王安石聽罷,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