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秦”與“琹”
有一則故事,說秦始皇滅掉六國之後,整天盤算着如何鞏固自己的皇位。於是,他焚書坑儒,不讓百姓唸書識字,以便實行愚民政策;他要十幾戶人共用一把菜刀,恐怕百姓起來造反。……
一天,正當他凝望着宮中的國號,突然,心血來潮,感到自己的國號不祥。原來,秦朝的“秦”字,在當時是寫作“琹”的。秦始皇心想,一把木椅子上面坐着兩個王字,豈不是天下有兩王?不好:必須要另創一字代替這個不吉利的字!他想來想去,卻怎麼也想不出一個眉目來,於是便問史官:“從開天闢地到如今,誰的業績和功勞最大,史書上記載着沒有?”
史官答道:“三皇五帝開天地,唐堯虞舜夏商周。功過是非見‘春秋’。”
秦始皇又問:“從開天闢地,就只有‘春秋’這一部史書嗎。”
史官答道:“是的。”
秦始皇忽然靈機一動:“這麼說,‘春秋’就寫到現在,再沒有寫下去了嗎?”
“是!”
秦始皇對史官們笑了一笑,又說:“寡人乃千古一帝,要佔他一半‘春秋’!決定用一半春秋定國號!”
說罷,秦始皇提筆在手,刷刷幾筆寫出了一個“秦”字,遞給史官,說:“寡人取春秋二字各半,合而為‘秦’,以代‘琹’字為國號,怎樣?”
史官一看,秦始皇自造的這個“秦”字,確是取春秋各半組合而成。便說:“此字雖然別出心裁,但是春若無日,則天昏昏;秋若無火,則氣沉沉。昏昏沉沉,並非祥瑞,望陛下聖裁!”
秦始皇聽了史官的話,勃然大怒:“你敢胡言亂語,惡意誹謗朝廷,給我推出去砍了!”
史官幾句話招來了殺身大禍,嚇得滿朝文武大臣,個個膽顫心驚,立即跪在殿下,山呼萬歲,齊聲稱頌“秦”字造得好。以後,秦朝便寫作“秦”,不再寫作“琹”了……
這則故事見於紫禁城出版社的《歷代帝王故事》一書。但這僅是“故事”而已,不能當真。為甚麼呢?首先,說秦始皇首創“秦”字,就不符合漢字的歷史真實。“秦”字,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它的寫法如圖一所示,是會意字:上部是兩隻手,拿着一根木杵;下部是兩棵“禾”,指成熟的莊稼;像兩手舉杵舂穀之意。圖二是鐘鼎文,字形與甲骨文相同,只是筆畫較粗。圖三是小篆,即秦代通行的字體,它上部的杵形更像實物之形,下部則省略了一個“禾”,書寫簡化了。《說文解字》說:“秦,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由此可知:秦,本為伯益後人受封之地名,地處隴西,盛產五穀。而伯益就是皋陶之子伯翳,曾佐夏禹治水有功,被賜姓嬴,即秦始皇之遠祖。可見,“秦”之字形及其地名,早在秦始皇之前已有,這又何來秦始皇首創“秦”字之說呢?
其次,“琹”字雖與“秦”字讀音相近,但意思完全不同。“琹”是“琴”字的俗寫,且是後出字,秦始皇時代根本不可能有此字,所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書,均無此字。現存古籍中最早出現“琹”字的,是北宋年間樂史編著的《太平寰宇記》。其《大秦國》有句云:“其殿以琹瑟為柱,黃金為地,象牙為門扇,香木為棟樑。”然而,作為“琴”的俗字“琹”,從漢代的《說文解字》、宋代的《廣韻》,甚至號稱收古字、俗字、僻字最多的《康熙字典》,都沒有收錄。直至本世紀初出版的《中華大字典》才將“琹”字收錄在“玉部”,並注明是“琴俗字”。
類似“秦始皇改字”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我們不時都會遇到。如何才能分辨它們的真偽呢?這就要我們掌握一定的文字學知識,再加上自己的考證和分析,才能去偽存真,得出比較正確的結論。例如,筆者曾在報刊上看過一篇文章,說“搞”字是夏衍首創的。但經筆者查閱《康熙字典》,在卯集中第二十一頁,赫然看見了這個“搞”字。而在“搞”字條下,注明此字引自宋代的《集韻》和元代的《韻會》。可見,“搞”字起碼在宋代已經有了,又怎能是說是當代的夏衍所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