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民間歌曲



“天蒼蒼,野茫茫”

——無名氏《敕勒歌》的雄渾場景

  【原詩】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今譯】
  廣闊無垠的敕勒平原,一直連接到陰山腳下。
  天空好像一座圓頂帳篷,籠罩着整個原野。
  天,茫茫蒼蒼,地,蒼蒼茫茫。
  風吹草低,牛羊出現。
  【賞析】
  這是北齊人斛律金所唱敕勒民歌。敕勒,亦稱鐵勒,爲匈奴後裔,北朝時居住朔州(今山西北境)一帶。詩篇於《樂府詩集》歸“雜歌謠辭”類。《樂府詩集》並引《樂府廣題》稱:“其歌本鮮卑語,易爲齊言。”可知乃一篇翻譯作品。
  詩篇所寫爲敕勒族人之生活場景。首先,從地理入手,爲其場景定位。謂敕勒族人之遊牧地——敕勒川,廣闊無垠,一直延伸到陰山山腳下。陰山山脈起於河套西北,綿亘於內蒙古南境一帶,與內興安嶺相接 。川原在其腳下展開,可見其廣闊程度。這是一般鋪叙接着,通過聨想,對其場景進一步加以描述。谓天空好像是一座圓頂的帳蓬——蒙古包,將整個原野籠蓋着。這是信手拈來而又富有特色的比喩。因將其生活場景推廣至整個天地間,充分體現出詩人的大手筆。而“蒼蒼”、“茫茫”之謂天與地(野),兩個疊音詞連用,旣增添其美聽效果,又爲場景的展現營造氣氛。蒼蒼、深靑色。《莊子·逍遙遊》有“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句。茫茫,無邊無際。阮藉《詠懐》(第十六)有“綠水揚洪波,曠野莽茫茫”句。二字連用,使得整個生活場景顯得更加雄偉渾厚。最後,牛羊出現,眼前生活場景也就更加充滿蓬勃生機。這是詩人的神來之筆。只用七個字,就將一幅雄渾的草原放牧圖鉤勒完成。
  從造境、立意的角度看,詩人構思,獨具匠心,不可等閒視之。便如:詩篇於牛羊出現之前所佈置的物景——川、山,天、野,乃由近而遠,逐漸推移,並且採用靜態描述方法加以構造;而寫牛羊,卻突然由大處轉向細小處,於靜中寫動,以與以上之大影、靜景形成明顯的對照而對照的結果,旣顯示年之与川、山、天、野諸物景之組合,或動或靜,或小或大,相映成趣,有如天造地設一般,又更加突出牛羊之作爲畫圖中心的特別用意。因此,由其境所承載的意以及由此境和意“相加”所構成的意境,也就不難領悟。即:詩篇所寫,旣爲勅人生活場景的眞實體現,又爲具有粗獷性格、充滿樂觀精神的敕勒人的自我寫照。頗能振奮人心。這一點,除了詩篇本身可作爲內證之外,史書所載——北齊神武(高歡)攻周,爲周軍所敗,曾命敕勒族人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勵士氣,則可作爲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