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民間歌曲



“髮亂誰料理,託儂言相思”

——無名氏《懊儂歌》的巧思妙筆

  【原詩】
  髮亂誰料理,
  託儂言相思。
  還君華艷去,
  催送實情來。
  【今譯】
  頭髮亂糟糟,沒人給打理。
  它卻拜託我,替它說心事。
  將你的豪華艷麗收回去,
  快送來你的眞情共實意。
  【賞析】
  這首詩詠頭髮,叙說相思情懷,可看作是一首詠物詩。但是,這首詩詠物,其構思及表述方式,卻有點別出心裁。一般說來,所謂詠物詩,大多是人託物以言志,包括言情;這首詩詠物,則掉轉過來,變成爲物託人以言志,包括言情。這是値得細加翫味的。
  詩篇首二句謂:頭髮很亂,沒有人料理。於是,頭髮就託我(儂)言其相思之情。次二句謂:不要你的華艷裝飾,祇要你的眞意實情,這是頭髮託言的內容。就詩篇所寫看,這位女主人公大槪是因爲失去了意中人(郎或歡)的愛,所以感到懊惱,無有心思料理亂髮,而著一“誰”字,旣可解釋爲女主人公自身,又可解釋爲“郎”或“歡”。例如,吳聲歌曲中的《子夜歌》有云:“宿昔不梳頭,絲髮被兩肩。婉伸郎膝下,何處不可憐。”其中女子就是要等待郎君和她一起“料理”絲髮的。在舊時代,作爲一名女子,如果意中人不在身旁,往往無心梳洗弄妝,無心料理頭髮。如《子夜歌》的另一篇云:“自從別歡來,奩器了不開。頭髮不敢理,粉拂生黃衣。”這首《懊儂歌》所說“髮亂誰料理”,僅五個字,其實已包含了以上兩首《子夜歌》所表達的相思懊惱情緒。這說明,古代女子大多善於憑藉著頭髮,向意中人示憐、示愛,方式似亦大同小異。但是,這首《懊儂歌》則有所不同:它不直說我(儂)的相思懊惱,而說頭髮託我一儂一寄言其相思懊惱;因而,我(儂)的相思懊惱自然也就盡在不言之中了。很明顯,作者乃將頭髮擬人化、對象化,借頭髮託言,間接地表達自己的相思懊惱和意願。這就是這首《懊儂歌》的巧思與妙筆。
  至於語言內容,詩篇將“華艷”與“實情”對舉,前者可解釋爲華麗的言辭和裝飾,後者可解釋爲樸實的心意和情感,再加上一“去”一“來”以表示去取,其用意是十分明白的。說明女主人公要的是一顆誠摯的心。但是,這也可能僅僅是女主人公的一廂情願,她的意中人究竟是否負了心,似乎並無把握。所以,此處託言似當再加以補充解釋。比如說:我不要你(君)僞裝,只要實情;即使已經負心,我仍一片眞誠。總之,由此託言可以得知,這位女主人公對於自身的一頭亂髮,內心乃充滿著矛盾。即:一方面是那麼眞摯、誠懇,熱烈地期待著,一方面卻非常擔心,生怕對方祇有“華艷”,無有“實情”。所謂相思懊惱,她是無法理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