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歲晏君如何,零淚霑衣裳”
——江淹《望荆山》的諷諫意義
【原詩】
奉義至漢江,始知楚塞長。
南關繞桐柏,西嶽出魯陽。
寒郊無留影,秋日懸清光。
悲風撓重林,雲霞肅川漲。
歲晏君如何,零淚霑衣裳。
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
一聞苦寒奏,再使艷歌傷。
【今譯】
仰慕高義來到長江漢水之濱,方才得知楚國屛障這般要緊。
南端關口緊緊環繞著桐柏山,西邊峯嶺遠遠延伸到達魯陽。
寒冷郊野樹葉落盡一片空曠,空中紅日高懸射出縷縷淸光。
悲涼秋風將山林樹木吹曲折,雲霞映照使新漲河水更寒冽。
肅殺季節到了你打算怎麼辦,不能不敎人淚水落濕透衣衫。
琴瑟停放在空地上霑滿露珠,金樽裡美酒彷彿也含著淸霜。
一聽到楚調歌曲演奏苦寒行,再度感到楚地樂章多麼悲傷。
【賞析】
江淹(四四四——五零五)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出身寒微。據云六歲即能詩,而晚年才思減退,世謂“江郎才盡”。在宋、齊、梁三朝都做過官,並被封爲醴陵侯。其詩善摹仿前人,缺乏創造,故鍾嶸稱其“詩體總雜”(《詩品》中)。
《望荆山》詩爲江淹將近三十歲時隨宋建平王劉景素在荆州時所作,但此作非仿古,而乃論說當今,是一篇借自然物景(荆山)以叙說當前人事以及內心感觸的諷喩詩。詩篇可分爲兩部份:前八句就本題發揮,描寫眺望中的荆山勝景;後六句由自然物景轉向社會人事,抒寫心中之情。前後所寫,與時事均有所牽連。例如,開篇所說“奉義”二字,有的本子作“奉詔”,可以解釋爲奉命,即奉朝廷任命作爲建平王僚屬來到江漢;但也可以解釋爲,因仰慕建平王高義,才隨同前往。這都是當時的實在情事。詩篇乃由此情事入題,首先交代望荆山的來由。荆山爲湖北境內名山,從保康、南漳東南迤邐綿延,直到沮漳二水之間。古時稱楚國爲荆,因荆山爲楚地重鎭,即天然屛障。江漢,指長江和漢水。意即:此番因建平王關係,來到荆州,才有機會眺望“楚塞”(荆山)的天然勝景。其中,“長”字形容荆山山勢之遙遠綿延,是對於荆山形勝的總槪括。接著,詩篇就這一個“長”字進一步將畫幅展開。即:先以“南關”二句表現山勢,謂其南面關口環繞著桐柏山,西邊則延伸到魯陽。再以“寒郊”四句,表現其奇異景象:近處郊野,樹葉凋落,一片荒寒,祇是懸在空中的秋日仍放射著淸光;悲涼的秋風吹得樹木彎曲,雲霞照映,突然漲發的洪水令人頓生凜然之意。以上爲詩人眺望中所見之自然風景,雖多爲客觀描述,但其中的“寒”、“秋”、“悲”、“肅”等,卻已透露出詩人傷時感事的內心信息。這是前半部份。後半抒情,即專就時與事進行諷諫。謂時當歲晚,蕭條肅殺,君將作何打算呢?十分明顯,這是有一定針對性的。在詩人一方,生逢其時,已是“零淚霑衣裳”,而“君”呢?一般都指建平王劉景素。這說明:詩人乃以眺望中所見之景,所產生之感觸,吿誡建平王,要其謹愼面對險惡的氣候。而“玉柱”以下四句,即爲眺望後一次宴會場景,即飲酒與奏樂的場景。謂深秋夜寒,連金樽中的酒也使人感到帶著霜的淸涼;演奏《苦寒行》,切合時令,更加使人感到悲傷。詩篇以此場景收尾,所寫爲當眼事,旣與眺望時的情緒相連接,又使諷諫意義加多一層,即警告君某,未可自尋禍機,可見其良苦之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