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詩



“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

——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的山水清暉

  【原詩】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
  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林壑歛暝色,雲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趨南逕,愉悅偃東扉。
  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
  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今譯】
  從早到晚呈現出不同氣象,水水山山沐浴著日月淸暉。
  山水氣象直令人心情舒暢,山中遊子得安閒留連忘歸。
  離開精舍出山谷天剛破曉,來到湖上入船時紅日西墜。
  山林溝壑凝聚著蒼茫暮色,雲霧餘光在夜空緩慢散失。
  湖面上荷花菱蔓重重疊疊,微風中菖蒲稗草相偎相依。
  撥開草叢疾速地向南行走,盡興歸來臥東軒歡悅無比。
  思慮澹泊身外物自然輕視,心裡快活理與道不相背離。
  奉告諸位攝生客無須擔憂,不妨依照這辦法細加推求。
  【賞析】
  這首詩大約作於南朝宋少帝(劉義符)景平元年(四二三)秋至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三年(四二六)期間。此時詩人辭去永嘉太守職位,歸返始寧(今浙江上虞)莊園。詩篇所寫就是由莊園的石壁精舍至湖中的一日遊程。
  石壁精舍是謝靈運的書齋,在巫湖南岸的山谷中。詩篇依照時間順序,先寫對於石壁精舍所在地山水風景的留連,再由“入舟陽已微”,轉寫湖上風光,最後盡興而歸,總結一日遊覽的心得。詩篇末尾言玄理,未脫當時詩壇陋習,令人生厭;但因謝氏畢竟是一位專意刻劃山水的大師,其中所展現的山水靈氣,卻還是十分動人的。
  詩篇開頭四句寫石壁山水,並未加細緻刻劃,而祇是說此地的氣候早晚不同,此地的山水乃日月淸暉與天地靈秀之氣所鍾,所以能娛人,使人留連忘返。“憺”,安適貌。詩人在石壁,究竟如何留連景光,詩篇未曾講明,但從“出谷日尙早,入舟陽已微”,則可知詩人在此,從早到晚,已遊了整整一個白天,這也就突出了石壁山水的“娛人”程度。“日尙早”天剛破曉,這是山行出谷的時間;“陽已微”,日色已暗昏,這是入舟泛湖的時間。但對於湖上物景——林壑、雲霞以及芰荷、蒲稗,則一一細加體驗,認眞描摹,頗富情致。例如:“林壑”二句,謂回看羣山、林壑之間,凝聚著蒼茫暮色;遙望長空,雲霞餘氛,也漸漸在天邊消散。這是湖上泛舟時所見景象,爲遠景。“芰荷”二句,謂荷花和菱蔓,交相掩映,呈現一片繁茂蔚鬱的氣象;菖蒲和稗草,互相偎依,顯示出一種親昵情狀。這是湖中所見景物,爲近景。遠近物景,各見姿態,使得湖上風光大爲生色。
  此後,拴舟登岸,接寫操小路歸返及在東軒窗下休息時的心情。“披拂”,用手撥開路旁草木。“逕”,通徑,即小路。同時,詩人還就此一日之遊程,發表了一通議論。謂思慮澹泊,自然看輕外物;心裡快活,就不會違背養生之道。旣體現出遊覽歸來的自得心境,也表明陶然山水、澹泊仕途功名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