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詩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陶淵明《讀山海經》(其十)的永固志向

  【原詩】
  精衛銜微木,將以塡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今譯】
  精衛牠口銜著西山細木,一心想塡平那蒼茫大海。
  斷頭刑天也舞動著盾斧,勁衝天氣干雲猛志常在。
  生與死旣已經不須顧慮,化異物又何必再思反悔。
  歎祇歎空懷抱昔日雄心,如願以償日子哪能等待。
  【賞析】
  陶淵明《讀山海經》是組詩,共十三首。爲詩人讀《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書後所寫。第一首爲總冒,最後一首爲總結,其餘各篇分詠書中所記奇異事物,以寄寓襟抱。作於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三年(四二二),時詩人五十八歲。這是第十首,歌詠《山海經》中的兩個故事。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古代神話傳說和海內外山川異物的書。全書共十八卷。後漢劉歆校定,晉郭璞作注並圖贊。這首詩所詠精衛和刑天故事,都自讀《山海經》得來,與總題相切。“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名。山海經北山經》載:炎帝之少女,名女娃,游於東海,溺死後化爲鳥,名精衛。常銜西山木石以塡東海。“微木”,細木。“滄海”,大海,指東海。“刑天”,古代傳說中的獸名。《山海經·海外西經》載: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乃以乳爲目,以臍爲口,操干戚而舞。“干”,盾。“戚”,大斧。詩篇前四句所寫,就是精衛與刑天的英雄事蹟。一讚其銜微木以塡滄海,將“微木”與“滄海”對舉,一小一大,差距懸殊,形成強烈對比,從而顯示其鍥而不捨的精神和矢志靡它的決心;一讚其失敗而死之後,仍揮舞盾斧勇鬥強敵的行爲,著一“猛”字以表現其志氣,再用一“固”字以表現其志氣之永不改變與永不衰竭。在詩人筆下,兩位英雄人物旣無比生猛,又無比堅定,其行爲與精神,頗具感人力量。這也是詩人人格的體現。所以,魯迅曾指出:陶詩中,“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塡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寫‘猛志固常在’與‘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難眞實。……我每見近人的稱引陶淵明,往往不禁爲古人惋惜”。以上所說爲詩篇的前半,著眼點在一個“讀”字,主要說故事本身的問題。詩篇後半側重於讀後的感想,即就所詠故事,進一步發掘其意義。五、六句謂兩位英雄生前都遇挫折而喪身,由一種生物變爲另一種生物,即使再死,也不過是再次化爲另一種生物罷了,所以無須憂慮與悔恨。這是由所述故事而引出的議論,爲承前,但又順勢逼出最後兩句來,爲啓後。結尾說,徒然胸懷昔日雄心,而美好的時刻怎能等待得到。旣感歎兩位不死的英雄之無法如願以償,也是對於自己壯志未酬的慨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