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天道幽且遠,鬼神茫昧然”
——陶淵明《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的慷慨悲歌
【原詩】
天道幽且遠,鬼神茫昧然。
結髮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
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
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
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
造夕思雞鳴,及晨願鳥遷。
在己何怨天,離憂悽目前。
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
慷慨獨悲歌,鍾期信爲賢。
【今譯】
天命之道深邃而玄虛,鬼神故事渺茫難測知。
十五束髮就想做善事,勉力而爲今已五十四。
二十弱冠世途多險阻,三十有室妻子竟亡故。
烈日如火大地久乾旱,螟蜮成羣莊稼遭侵犯。
風災雨災相繼而來到,穀物少收一家難溫飽。
夏天酷熱常常挨飢餓,缺少衣被嚴冬難熬過。
到夜晚盼著雄雞報曉,大淸早希望西山日落。
一切怨自己不必怨天,遭遇憂患悽苦在目前。
管他甚麼身後留聲名,對我來說猶如雲和煙。
我這裡獨自慷慨悲歌,相信鍾子期是我知音。
【賞析】
這是詩人寫給朋友龐主簿和鄧治中的一首詩。主簿,府縣掌管文書簿籍的官吏。龐主簿,即龐遵,詩人故友。治中,州郡掌理諸曹文書的官吏。鄧治中,其人不詳。詩篇題曰“怨詩楚調”,出自漢樂府。漢樂府“相和歌”中的“楚調曲”有《怨詩行》。詩篇即用其題並仿其體。據詩篇所云“僶俛六九年”,知此詩乃五十四歲所作,時爲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十四年(四一八),詩人歸隱園田已十有三年。詩人自叙平生,期望得到龐、鄧二位故友的理解。
詩篇分爲前後兩個部份:前十四句所說,皆爲現實人生中的遭遇,無關天道,也無關鬼神;後六句說對於此遭遇的態度——不怨天、不怨地,一切由自己負責。可見作者是一位淸醒的現實主義詩人,半點也未曾超脫於物外。
“天道”,猶天命;“幽”,深邃。“茫昧然”,茫然無可知。詩篇一開頭,就祇是重視“人境”。接著說遭遇,從少年說起,說到中年、老年,謂十五歲束髮之時,就想著做善事,一直到五十四歲,還是努力勸勉自己。“僶俛”,勉力而爲。“六九年”,即五十四歲。而當其二十歲時,政局混亂、世途險阻,到了三十歲又喪妻。“弱冠”,古時男子二十歲加冠,身體猶未壯,所以稱“弱冠”。“始室”,語出《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這裡用以指三十歲左右。“喪其偏”,古代稱喪夫或喪妻爲偏喪,此指喪妻。這是人禍。此外,再說天災——旱災、蟲災、風災、雨災,以及受災的結果。“炎火”,指烈日。因久旱,所以烈日像火一樣。“螟蜮”,侵食農作物的害蟲。“不盈廛”,不夠一家人食用。因此,“夏日”四句即說忍受飢寒的具體情狀。謂夏天經常挨餓,冬天睡覺沒有棉被蓋。一到夜晚就盼著天亮,天一亮就希望太陽下山。“烏”,指太陽。四句所寫說明艱難日子十分難熬。以上爲前半部份
後半在此基礎上說感想,以爲上述遭遇都是自己所造成的;在目前的境况下,旣不信天命、不信鬼神,也不信靑史留名,惟一的希望是,獨自慷慨而悲歌,能得到知音的理解。“鍾期”,即鍾子期,其故友伯牙善鼓琴,子期善聽,稱爲知音。這裡用以比喩龐、鄧二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