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陶淵明《移居二首》(其一)的高雅情操
【原詩】
昔欲居南村,非爲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牀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今譯】
老早就想遷到南村定居,並非爲了選擇吉祥住宅。
聽說這裡許多高潔人士,樂意結爲比鄰好共朝夕。
抱有這一願意已經多時,直到今日才能變爲現實。
住宅狹窄簡陋都沒關係,容得下一張牀心滿意足。
鄰居隨時到訪無拘無束,不關世事闊論高談往昔。
見到奇妙文章共同欣賞,出現疑難問題一起分析。
【賞析】
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四年(四零八),陶淵明在潯陽(今江西九江)上京隱居的住所遇火災,直燒得“一宅無遺宇”。此後,過著“草廬寄窮巷”的困苦生活,至義熙六年(四一零)始遷居南村。《移居二首》,即作於此時。二首皆爲詩人抒懷之作。第一首寫卜鄰移居、得友論文的樂趣,第二首寫農務之餘,賦詩飲酒,不虛佳日的情景。這是第一首。
全詩十二句,分三層意思。開篇四句說移居南村的原因。謂,這是詩人的多年願望。但這並非爲求顯達富貴而“卜其宅”,而是爲卜鄰。因爲聽說南村這地方有很多心懷素潔的人,希望同他們朝夕相處。“卜其宅”,即用卜筮方法選取吉宅。“素心人”,心地質樸的人。“數晨夕”天天相處在一起。詩篇化用《左傳·昭公三年》所引古諺“非宅是卜,惟鄰是卜”語意,說明其移居主要爲有好鄰居而來。四句所述,一否定,一肯定,於平淡的鋪叙過程中,突顯詩人崇高的人格操守和精神境界。中間四句說移居南村,實現了多年宿願,並說明移居並非爲居住好宅院。“懷此頗有年”,進一步補充說明開頭那個“昔”字,強調遷居南村,這是由來已久的願望。“役”,役事,指搬家的事。謂昔日的願望,直到今天方才付諸實現。二句平平道來,而其“載欣載奔”的喜悅情緒則見於言表。接著說對於新居要求不高,祇要容得下一張牀也就心滿意足了。“敝廬”,簡陋的房子。四句所寫,一方面體現出詩人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一方面也以實際事例證明:移居爲了求友。以上兩個層次將移居事由說淸楚後,結尾四句具體描述與“素心人”相處的情景。這裡著重講兩件事:一爲“時時來”、“抗言談”,即不拘禮節、來來往往及毫不顧忌、闊論高談;一爲共同欣賞奇文、分析疑義。“鄰曲”,鄰居。“抗言”,暢所欲言,不隱瞞。“在昔”,往昔。“奇文”,奇妙的文章。“析”,剖析、探究。但是詩人與鄰居“素心人”所談論、所探究的問題,都不是一般問題。首先,所謂“談在昔”,說明他們可能對於“一切世事,不入眼,不入口”(黃文煥《陶詩析義》卷二)。其次,所謂析疑義,說明他們所探究的都可能是治學中的某些專精問題,即“非眞正讀書,不解蓄疑”(同上)。總之,詩篇所體現的並非一般農家的生活情趣,而是隱居園田的文人墨客所謂高雅的情操與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