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陶淵明《飲酒》(其五)的無我之境
【原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眞意,欲辨已忘言。
【今譯】
造屋居住繁雜人世間,而不受來往車馬干擾。
要問爲甚麼能夠如此,心離遠了自然少喧鬧。
東籬下悠閒採摘菊花,忽然間仰頭望見南山。
黃昏裡山色更加美好,鳥兒高興地結伴歸巢。
這當中必有人生眞義,想領悟卻無言語表達。
【賞析】
陶淵明《飲酒》詩共二十首,是辭官歸隱後的作品。其序云:“余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旣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銓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爲歡笑爾。”“比”,近來。“紙墨”,指詩稿。“故人”,即友人。可見,這是醉後寫下的篇章,是借酒抒懷的組詩。
這是二十首中的第五首,主要說心境。
開頭四句以問答形式直接抒懷。謂:居住在人世間,而不受車馬干擾,這究竟是爲甚麼呢?主要決定於心境。“結廬”,造屋,即寄居、居住。“人境”,人世,指衆人聚居之地。“車馬喧”,指人事紛擾。詩人首先揭開一個矛盾現象:旣在人境,又能避開喧鬧。接著自問自答,提出一條“眞意”來,即“心遠地自偏”。說明並非人境無有喧鬧,而是因爲心中無喧鬧,所以能夠避開喧鬧。“遠”,指遠離塵俗,摒棄雜念;“偏”,偏僻,或僻靜。意即:心境平靜,就不怕外界不平靜。四句所寫爲詩人離開官場、歸返園田的切身體驗,同時,它也表明了詩人對於現實人生所採取的態度。至此,詩人所要說的話似已說淸。
接著四句則變換手法,以造境的方式表現“眞意”。其中所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能實有其事。“南山”,指廬山。但是,採菊過程,無意中望見南山,一時間出現景與意會的境界,卻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其時,詩人已完全置身於南山的日夕佳景當中;彷彿自己就是那結伴而歸的鳥,一雙雙飛入南山。“山氣”,山上的嵐氣;“日夕”,即“日之夕矣”(《詩經》)的省文,指傍晚。這幅圖案,王國維稱之爲“無我之境”(《人間詞話》),意即“物”與“我”完全融爲一體,已“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矣。這就是詩人所造之境。那麼,由此所表現的“眞意”又當如何理解呢?詩人卻不願意言明。所謂“此中有眞意,欲辨已忘言”,頗有“大道不稱、大辨不言”(《莊子·齊物論》)之意,但統觀全詩,還是可以言明的。例如吳淇指出:“‘意’字從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上‘眞’字,更跨進一層,則“心遠”爲一篇之骨,‘眞意’爲一篇之髓。”(《六朝選詩定論》)又如方東樹指出:“境旣閒寂,景物復佳,然非‘心遠’則不能領略其眞意味。”(《昭昧詹言》)我看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