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詩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的幽美詩境

  【原詩】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霑我衣。
  衣霑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今譯】
  在南山腳下種植豆苗,雜草茂盛豆苗不生長。
  一早起前去淸除雜草,月出時扛著鋤頭歸返。
  田邊小路被草木掩埋,夜間露水打濕我衣衫。
  衣衫打濕不足以婉惜,祇要不違背自己志願。
  【賞析】
  這首詩叙寫田間勞動以及從事田間勞動的內心體驗,隨口而出,平白樸實,而又有著幽美的詩境,充滿詩的情趣,頗堪玩味。日人近藤元粹評訂《陶淵明集》,稱之爲“五古中之精金良玉”,洵非虛譽。
  詩篇所寫,正如開頭五個字所說——“種豆南山下”,本來就是那麼平常的一件事,似乎並無甚麼可稱述的。但是,可能由於詩人初歸園田,缺乏耕作經驗,或者由於新開墾的荒地,易生雜草,卻出現了“草盛豆苗稀”這一嚴重問題,致使這件平常的事變得不很平常。這是詩人所面臨的一場挑戰。怎麼辦呢?別無選擇,祇有上山除草。因此,接著即具體描述詩人上山除草的情景。謂其一早起來便前去淸理荒穢,直至黃昏月出,才踏著月色,扛著鋤頭歸來。“晨興”,早起,“荒穢”,荒蕪,指雜草。二句所寫。生動如畫,將一件苦差事——起早摸黑上山除草,寫得如此幽美動人。可想而知,經過不祇一天的辛勤勞動,田間所出現的問題已經解決。這是詩篇前半所表現的情事與場景。
  詩篇後半緊接著說感受。但並非就整體事件以及事件處理過程發表議論,而是選取過程中的某一細節,即除草歸來的遭遇,說明內心感受。“道狹草木長,夕露霑我衣”。這是實景,也是實事。這裡,詩篇不曾正面描述除草的艱難程度,而就此景、此事,似乎可以想像得到,這場勞作並不太輕鬆。不過,無論如何,詩人對於這一切,已是全不在乎。所以說:“衣霑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所謂“願”,從大的方面講,就是平生志向,包括歸園田以及歸返大自然的志向;從小的方面講,就是淸除了雜草,保證秋天有個好收成。因此,儘管衣衫被露水打濕了,心裡卻感到很自在、很有自我滿足感。這就是詩人接受這場挑戰的感受。
  總之,這首詩實話實說,寫來似乎漫不經心,但其所造詩境,天機湊泊,出神入化,實現了平淡與幽美的統一,卻不能不令人歎服。這大槪就是所謂“精金良玉”的一個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