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詩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二)的田家言語

  【原詩】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荆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今譯】
  荒郊僻野罕見世間俗事,寒門窮巷更無車馬喧嚷。
  白日裡將柴門輕輕關閉,虛室中獨個兒摒絕塵念。
  時常到村落裡訪問農舍,撥開了路邊草便於來往。
  相見時都不說煩雜世事,說的是田野間桑麻生長。
  桑與麻一天天飛速長成,我田地一天天更加寬廣。
  常耽心霜與雪突然來到,摧殘得眞如同野草一般。
  【賞析】
  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是一組說歸隱的組詩。第一首總說,包括歸隱原因、歸隱處所的周圍環境及歸隱時的心境。這是第二首,說歸隱後的日常生活情事,主要說與農家交往一事。
  全詩十二句,分三層意思。首四句說生活環境及心境。謂荒郊僻野、寒門窮巷,人家不來,我也不往,完全摒棄塵世俗念。“人事”,人際間的事及交遊。“鞅”,駕車時套在馬頸上的皮帶。“輪鞅”,指車馬。這裡所說是上流社會的交往。“罕”與“寡”,並非絕無,偶或僅有,這是客觀情形;而“掩”與“絕”,嚴加設防,嚴加抵制,這是主觀努力。這就是說,隱居園田之後,旣已少有俗務干擾,無有官場紛爭,自己又關閉柴門,自成一統,排除外界侵蝕。四句說得很實在,當與歸田之初情况相合。次四句由不交往說到交往,展示隱居園田時的某個生活側面。“墟曲”,鄕野,或偏僻村落。“披草”,撥開草叢,或解作披上草衣。《晉書·袁宏傳》:“披草求君,定交一面。”詩中所說,可能是實際情形,因田間小路常被雜草所掩沒,但也可能兼帶披草定交之意。這是與農家的來往。而“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則表明來往的情形及全部內容。“雜言”,指世俗中煩雜之事,包括官場紛爭。“桑麻”,代表農家所種植的主要作物,這是一家生活之源。詩人歸田躬耕,體會到農事艱辛,因此才有此共同話題,亦即共同語言。這是園田生活的主要內容。最後四句,由共同話題說到共同的願望和憂慮。一方面,桑麻一天天成長,所開墾的田地也一天天擴展,這是令人高興的事;一方面,季節變換,時光流轉,當風霜雨到來的時候,卻恐怕桑麻受到摧殘,像野草一般凋零,這是令人憂傷的事。這裡所說,旣是詩人的得與失,也是農家的利和害,說明歸田躬耕,詩人的思想情感,似已有所變化,即說明其“眞意在田園”(方東樹語)。所以,詩篇結尾所寫的這種喜與憂,正是詩人脫離仕途,歸返園田的眞情流露。
  全詩所寫多爲田家事,並多用田家語,充滿田間生活氣息。這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他的田園詩富有永恆的藝術生命的原因之一,値得細加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