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詩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的白描工夫

  【原詩】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顚。
  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今譯】
  從小就沒有投合世俗習性,一生下來便喜愛園田丘山。
  誰知道誤入塵世羅網當中,離開故園已經整整三十年。
  關在籠裡鳥兒依戀舊山林,困在池中魚兒思念深水潭。
  開墾種植在向陽山坡荒地,守住我愚拙本份返回園田。
  宅地四周圍有良田十幾畝,還有那簡陋茅草房八九間。
  楡樹和柳樹蔭蓋著後房簷,桃樹和李樹排列在堂屋前。
  遠處農舍看得不是很淸晰,近處村落飄蕩著縷縷炊煙。
  深巷裡有時傳來狗吠聲音,雄雞在桑樹頂上高聲叫鳴。
  門庭再沒有世俗事務干擾,在此居住祇有舒適和淸閒。
  長時間被鎖在世俗牢籠裡,今日又得機緣返回大自然。
  【賞析】
  《歸園田居》是田園詩人陶淵明的名作,共五首。作於詩人辭去彭澤縣令的第二年,即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煕二年(四○六),時詩人四十二歲。句叙述歸隱原因,中間八句描寫園田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二十句,包括三層意思:開頭八句生活環境,結尾四句說隱居心境。三層意思基本上用白描手法加以展現,但也不排除某些修辭技巧。詩篇頗能顯示陶詩平淡自然而又淳厚有味的獨特風格。
  第一層意思,側重在一個“歸”字上,即歸園田以及歸返大自然。爲表現這一個“歸”字,主要是實說。例如“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直接表明平生志向。這是“歸”的根本原因。詩人開門見山,一語道破,爲全篇定下了基調。而後再用借代和比喩,加以補充說明。“塵網”,塵世的羅網,用以借代仕途。“三十年”,應作“十三年”,詩人於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出仕爲江州祭酒至辭官,剛好十三年。“羈鳥”和“池魚”,比喩仕途的束縛;“舊林”和“故淵”,比喩園田。“拙”,愚拙,指不會取巧逢迎。於是,詩人之所以歸園田及歸返大自然,其原因也就說得十分明白淸楚。第二層意思用對偶句式表達,偏重於羅列現象。例如隱居的處所——園田與草屋,先說其规模(“十餘畝”、“八九間”),再將其前後物景(“楡柳”和“桃李”)一一鋪排出來,不加任何修辭。又如農舍村落,除了“曖曖”、“依依”稍加掩飾之外,“狗吠”、“雞鳴”也都如實說來。這就是詩人所在的環境。這段描述,平白如話,淸新淺近,不帶主觀色彩,但卻充滿著古樸、自然、寧謐、和諧的生活氣息。這是詩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層意思仍舊實說,以爲家中沒有雜事干擾,有的祇是舒適與淸閒。因此,自己就像飛出樊籠的鳥兒一樣,又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這是上述隱居環境所造成的結果,也是開頭所寫“戀舊林”和“思故淵”的回應。說明:祇有脫離官場,返回園田,才能實現人性的回歸。這是詩人在這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村居圖中所體現的心境。全篇所寫,“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蘇軾語),充份體現了詩人的白描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