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曹植《名都篇》的諷諫意義
【原詩】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寶劍直千金,被服麗且鮮。
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
馳騁未能半,雙兔過我前。
攬弓捷鳴鏑,長驅上南山。
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
餘巧未及展,仰手接飛鳶。
觀者咸稱善,衆工歸我妍。
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
膾鯉臇胎蝦,寒鼈炙熊蹯。
鳴儔嘯匹侶,列坐竟長筵。
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
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
雲散還城邑,清晨復來還。
【今譯】
大邑名都多妖艷女,京城洛陽出驕奢子。
佩帶寶劍價値千金,身上衣服華麗光鮮。
城東郊外路旁鬥雞,大道跑馬楸樹林間。
馬跑不到一半路程,兩隻野兔竄過面前。
挽起雕弓搭上響箭,驅馬直追上了南山。
左手拉弓向右射擊,一箭飛出兩兔相連。
其餘技巧還沒施展,揚手又把鷂鷹射翻。
四周觀衆齊聲叫好,射手誇我身手不凡。
歸來平樂縱情歡宴,暢飲美酒一斗十千。
細切鯉塊蝦子肉羹,醬漬團魚火烤熊掌。
叫喚朋友招呼同伴,依次坐滿豪華長筵。
蹴鞠擊壤接續不斷,靈巧敏捷變化萬端。
太陽迅速向西沉下,時光流逝不可追挽。
宴後歸家雲煙散去,明早再來作樂尋歡。
【賞析】
這首詩屬樂府“雜歌曲”之齊瑟行,篇名取自開篇篇首二字。“名都”,著名的都市,這裡指邯鄲、臨淄等城市。這是一首叙事詩,即用“賦”的手法記述都市貴族子弟鬥雞走馬、豪奢放誕的生活情景。所謂“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語),而曹植作法則與常人有異:“尋常人作名都詩,必搜求名都一切事物,雜錯以炫博。而子建祇推出一少年,以例其餘。於少年中,祇出得兩事,一曰馳騁,一曰飲宴。卻說得一事不了又一事,一日不了又一日……”(吳淇語)。這是曹植的出衆之處。而且,曹植以賦爲詩,同樣極爲注重一般辭賦之共有的社會功能——諷諫意義。
全詩二十八句,依照所鋪寫的內容,可分爲四層:首四句爲第一層,人物登場。有妖女與少年,但前者爲後者的陪襯。詩篇以人物所佩帶的價値千金的寶劍及“麗且鮮”的服飾顯示其身份,說明是一位貴族子弟。接着十二句爲第二層,展現貴族子弟(少年)的馳騁場面。在展現場面之前,先以“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一組對句,槪括列述貴族子弟每日的遊樂項目——鬥雞與走馬,而後集中寫走馬,並從走馬追射野兔和飛鷹的過程中,將場面展開,以顯示其高超射藝。這是在楸樹林間的一次射獵活動,由長長的林蔭大道,追上南山,平射、仰射,甚是極其能事;而“挽”、“發”、“緃”、“連”、“仰”、“接”幾個不同動詞,表示不同的動作及姿態,則更加出神入化。同時,詩篇還用“觀者”、“衆工”加以烘託,使得馳騁場面中的少年形象更加鮮明、突出。這是第二層。第三層轉寫飲宴場面。這是貴族社會的豪華宴會。地點在洛陽西門外的平樂觀。席間有價値千金的美酒、稀有的海味與山珍,列坐皆爲有身份的儔侶。宴飲過後,並有蹴鞠、擊壤節目娛賓,顯得其樂無窮。二、三兩層,鋪寫場面,作者的褒貶態度仍不甚鮮明,至第四層,即最後四句,以白日西沉、光景不再收場,其諷諫意義才顯露出來。即:作者對於貴族子弟此種“雲散還城邑,淸晨復來還”的生活方式實在並不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