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詩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的報國理想

  【原詩】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幷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隄。
  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今譯】
  白馬套上金色籠頭,朝向西北馳騁而去。
  請問馬上誰家少年,幽幷地方遊俠子弟。
  少年自小離開家鄕,聲名傳揚北部邊陲。
  平日手執精良硬弓,袋中利箭參差不齊。
  拉弓射穿左邊目標,向右摧毀射帖月支。
  迎面擊落箭靶飛猱,俯身又將馬蹄搗碎。
  靈巧敏捷賽過猿猴,勇猛矯健如同豹螭。
  邊陲常有緊急軍情,胡人騎兵不斷入侵。
  徵召文書從北傳來,策馬登上抗敵陣地。
  長驅直入踏平匈奴,向左挺進壓倒鮮卑。
  刀槍叢中奮勇投身,怎能顧惜自家性命。
  生我父母無法眷念,哪談得上妻子兒郎。
  名字編在壯士冊籍,不能總想個人私事。
  獻身爲國奔赴危難,死亡如同歸家一般。
  【賞析】
  這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是一首叙事詩。即記述幽幷遊侠兒的成長歴程及其“捐軀赴國難”的表現。本屬樂府“雜曲歌”之齊瑟行。此爲擬作,篇名取自開篇首二字。又名《遊侠篇》(據《太平御覽·兵部》)。全詩二十八句,可分爲兩部份。前一部份十四句,依次列述遊俠兒的身世、性格和高超武藝。謂此遊侠兒出身於幽幷一帶,自小離開家鄕,在北部邊陲地區練習騎射,“好氣任侠”,英勇無敵。
  開篇四句,明寫馬,暗寫人,並以問答形式,將人(遊侠兒)推將出來,而以駿馬襯託其威武形象。“少小”四句爲追叙,補充說明遊侠兒所以威武豪侠的原因。即:從小刻苦鍛煉。“控弦”四句爲鋪叙,陳述遊俠兒威武豪俠的行爲。“左的”、,左邊的目標,與“月支”、“飛猱”、“馬蹄”一様,均爲箭靶。四句都說射箭,但以“破”、“摧”、“接”、“散”四個不同的動詞,從左右上下幾個不同方向,顯示遊俠兒百發百中令人歎爲觀止的高超技藝。而狡捷二句即爲前一部份的小結,槪括說明遊俠兒的敏捷與勇悍。
  詩篇後一部份亦十四句,主要記述遊俠兒擊敗敵軍的經過及其不顧惜生命、不眷念私情的獻身精神。“邊城”四句交代背景。謂胡騎入侵,軍情緊急,邊境傳來告急文書,應徵兵士,策馬登上陣地。接著,以“長驅”二句槪括表現戰績。謂長驅直入,擊退匈奴,並且向左進攻,壓倒鮮卑。“棄身”以下八句,由自身說到父母妻兒,由個人聯擊到社稷家國,突顯其思想境界。
  詩篇的兩個部份,前者爲後者打基礎,是原因,後者是前者進一步發展的歸宿,爲結果。前後兩部份構成一首結構嚴謹的叙事詩。
  詩篇記述遊俠兒的事蹟,表現其英雄形象是十分成功的。但是,詩人用意並不停留在“事”上,而是藉助於“事”以體現其“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報國理想,亦即以幽幷遊俠自况,寄寓其“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與楊祖德書》)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