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駕出北郭門,馬樊不肯馳”
——阮瑀《駕出北郭門行》的血點淚痕
【原詩】
駕出北郭門,馬樊不肯馳。
下車步踟躕,仰折枯楊枝。
顧聞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問啼者出,何爲乃如斯。
親母捨我歿,後母憎孤兒。
饑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
骨消肌肉盡,體若枯樹皮。
藏我空室中,父還不能知。
上冢察故處,存亡永別離。
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
棄我於此間,窮厄豈有貲。
傳告後代人,以此爲明規。
【今譯】
駕車出了城北門,馬兒不肯向前行。
下車行走步遲遲,仰首攀折楊柳枝。
忽聽山邊樹叢裡,傳來噭噭啼叫聲。
請問這位啼叫者,如此悲傷爲了啥。
親母不幸去世了,後母不愛孤兒我。
饑不得食寒無衣,鞭打捶楚平常事。
骨銷肉損形體枯,就像一身乾樹皮。
把我藏在深室裡,父親回家不得知。
今日逃跑來上墳,生者死者永別離。
親母無法再相見,痛痛快快哭一場。
單獨留下孤兒我,窮厄日子如何過。
鄭重告知後來人,要以此事爲明鏡。
【賞析】
這是一首叙事樂府詩,郭茂倩《樂府詩集》將它收歸“雜曲歌辭”。與漢樂府中的《孤兒行》一樣,同爲揭露當時的社會問題,堪稱“緣事而發”的佳篇。詩篇共二十四句,前六句爲引子,最後二句爲結束語,中間十六句叙事,爲詩篇主體。叙事部分由孤兒親口說出,有憑有據;引子和結束語乃旁觀者所見所聞及所表示的態度,可作孤兒遭遇的見證。全篇所寫,充滿血點淚痕,甚是眞切感人。
開篇由駕車出城門起,從而引出中間的故事來。“樊”,即樊騺(駤),馬踟躕不前之謂也。《說文》云:“樊,驇不行也。”說明馬比人先察覺到動靜,不肯前進,而後駕車出遊的人才獲知緣由。六句所叙,由駕車出城門到下車步行,並由攀折楊柳枝到樹枝中傳來哭聲,步步靠緊,十分自然而有秩序。“借問”以下十六句,爲駕車出遊的人與孤兒的對話。一問一答,主要是答,即將孤兒的遭遇一一列出。“親母捨我歿,後母憎孤兒”。謂親母去世,後母虐待,這是悲劇產生的直接原因。“饑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謂挨饑受凍、受鞭打,這是後母虐待的具體表現。“骨消肌肉盡,體若枯樹皮”。謂面黃肌瘦,皮膚像枯樹皮一般,這是受虐待的結果。
以上所述,爲孤兒一方,而另一方——後母,爲避免虐待孤兒的眞相被其夫得知,即將孤兒藏在深室裡。此八句已將孤兒受虐待的遭遇說得很詳盡。
後八句說孤兒的反抗。“上冢察故處,存亡永別離”。謂其從家中逃出,跑到生母墳邊,哭訴其別離後的苦楚,這是當時所能進行的一種反抗方式。但是,“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謂生者與死者旣已永別,無法相見,祇能獨自啼叫,這是反抗的結果,也是出遊人下車步行時所看到的情景。“棄我於此間,窮厄豈有貲”。謂其被捨棄,所受災難將無休止,這是孤兒在投告無路時所發出血淚控訴。
這段答話,講得十分具體明白;所謂鐵證如山,不容抵賴。因此,“傳告後代人,以此爲明規”,這一警世駭俗的結束語,也就更加顯得有力量;,這是詩人對於這一社會問題所表明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