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詩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陳琳《飲馬長城窟行》的寫實精神

  【原詩】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往謂長城吏,愼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
  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
  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
  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
  善事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言一何鄙。
  身在禍難中,何爲稽留他家子。
  生男愼莫舉,生女哺用脯。
  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關。
  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今譯】
  馬兒在長城下泉窟飲水,泉水寒傷馬骨我心破碎。
  前去報告監督築城官員,不要再將太原役卒留難。
  官家工程自有一定限期,快幹活打夯歌要唱整齊。
  男子漢寧願在沙場戰死,哪能爲築長城憋著悶氣。
  長城啊長城你多麼漫長,三千里遠又遠東西連綿。
  多少健壯男丁爲你服役,無數靑春少婦獨守空房。
  寫封信兒寄給家中妻子,不爲我苦守盡早改嫁去。
  好好侍奉新家的公與婆,時時掛住舊日的丈夫我。
  妻子覆信寄到長城邊地,問我話語怎麼這般淺鄙。
  我因陷身在重重禍難裡,怎能夠拖累別家兒和女。
  生了男孩千萬別養成人,生了女孩要用乾肉喂食。
  
  你難道沒看見長城腳下,死人骸骨重重堆在一起。
  束髮成人爲著侍候夫君,你永遠永遠牽繫著我心。
  我知道你在邊地受苦難,怎忍得獨自快活求自全。
  【賞析】
  建安七子之一陳琳,以書檄表章見長,詩歌則僅存四首。這是他的代表作品,爲一首以樂府古題所製作的叙事詩。取材於秦代,所記故事主人公役卒遭遇,當與東漢末年的社會現實有關。
  詩篇記事,近於實錄。通篇由兩組對話組成,中間加插若干叙述與描寫,甚是活潑生動。開頭二句爲一般鋪叙,槪括介紹役卒服役的大背景。這是在長城腳下的泉窟,主人公正在飲馬。詩篇以馬之傷骨,襯託出環境的艱苦。接著先寫第一組對話——役卒與長城吏的對話。役卒因難以忍受築城之苦,要求早歸家,而長城吏則不肯。役卒雖以“寜願格鬥死”表示抗議,但還是以失敗收場。“長城”四句,表明鬥爭的結果。謂長城連綿不斷,苦役沒有盡頭,被拆散的家庭越來越多。這是詩篇的前半部份,寫的是社會上的一組矛盾衝突。詩篇後半寫役卒與妻子的書信往還,爲第二組對話。這組對話包括兩個回合:先是役卒寫信給家中的妻子,勸她另嫁他人,不要苦守,因歸期十分渺茫。但感情仍未割斷,還希望妻子掛住他這位“故夫子”。妻覆信,對於丈夫的淺鄙行爲加以嚴厲的譴責。這是第一個回合。而後,役卒針對妻子的答話,再發一信,以自己的實際處境以及“死人骸骨相撑拄”的殘酷現實爲依據,進一步表明態度,希望妻子不要爲他所累。這封信比前一封信說得更具體、更嚴重,因而也更堅決,但妻子也不畏懼。她說:旣已束髮成人,嫁了丈夫,她的一切就已屬於丈夫。並且透露:你在邊地難以存活,我已決心以死殉情。這是第二個回合。由這兩個回合所構成對話,旣將前半所說的“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這一事實加以具體化,落實到某一個役卒頭上,又通過秦時民謠——“生男愼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拄。”——將築城苦役所造成的問題典型化,使其更富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詩篇雖祇重紀言,無議論,不帶主觀色彩,但用事實講話,卻頗具感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