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詩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曹操《龜雖壽》的烈士襟抱

  【原詩】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露,終爲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今譯】
  神龜通靈不管多麼長壽,頑強生命遠有完結時候。
  騰蛇即使善於乘雲駕霧,有朝一日終究化爲灰土。
  駿馬老去蹲伏在馬棚裡,仍然希望能夠馳騁千里。
  英雄就是已經進入晚年,一顆壯心照樣沒有衰減。
  人生期限有短有長,並不完全由著老天。
  保養身心自求多福,一定可以益壽延年。
  這是多麼値得慶幸的事啊,我用樂歌盡情歌詠我心志。
  
  【賞析】
  這是曹操《步出夏門》五章中之一章,題作《龜雖壽》。寫於建安十三年(二零八),北征鳥桓、返歸鄴縣之後。時,作者五十四歲。這一章亦方言志,但與《觀滄海》之言志志不同。《觀滄海》借大海以自我觀照,在寫景之中抒寫情志,此則放懷直書,明白說出對於人生的觀感。
  全詩十四句,除最後二句爲樂府套語外,其餘十二句可分爲三小節。前四句爲一小節。四句託物起興,以神龜和騰蛇二物作比,闡發對於人生的總觀感。神龜和騰蛇都是傳說中的神物。神龜,即通靈的龜,以長壽見稱。《莊子·秋水》云:“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騰蛇,即爲神蛇,和龍相似,善騰雲駕霧,以大本領聞名。《韓非子·難勢》云:“飛龍乘雲,騰蛇駕霧。”詩人從世間萬物中列舉此二物,用來比喩人生。謂神龜的壽命雖長,還是有終了的一天,騰蛇的本領再大,最後也化爲灰土。因而說明:人不免一死,事物有盛有衰;這是不可抗的自然現律。中間四句爲一小節,以老驥自比,直說自己的胸襟抱負。這是全詩的核心。老驥,指已衰老的千里馬。意即:駿馬老去,蹲伏在馬棚裡,但牠形衰志未衰,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的豪情;自己雖已老大,但仍懷抱壯志雄心。四句由一般到個別,即由對於人生的總觀感,說到個人的人生態度,表示自己要在短暫的人生歷程中,積極進取,以永不衰減之壯心,讓有限生命煥發光彩。最後四句爲一小節,說壽命之長與短、事物之滿與虧(或盛與衰),不一定都取決於天。盈縮,即滿與虧,包括成敗、禍福一類人生現象。四句回應第一小節,謂自然規律雖不可抗拒,但如果修養得法(處理得當),卻也未必。意即:人生一切,不僅受到“天”的制約,而且還靠主觀的努力。四句由個別到一般,即由個人的人生態度,說到一般的人生現象,從而進一步堅定個人的人生態度。即,進一步說明:經過主觀努力,自己的宏圖大業是一定可以實現的。
  詩篇前兩個小節,一說人生有期,一說事業無限,步步逼緊,表現作者乃“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三国誌·武帝紀》),異乎凡輩,而最後一個小節,從容不迫地講述其“怡養”之道,娓娓道來,如叙家常,卻又將自己置身於常人之中。因此,全詩所說,雖爲旣高且遠的道理和志向,但卻顯得直率、誠摯、自然、生動,使人對於作者的襟抱有著極爲親切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