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曹操《觀滄海》的英雄氣度

  【原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今譯】
  來到東海之濱登上碣石山,在最高峯放眼望大海奇觀。
  微風吹拂海面上水光搖曳,巍巍山島聳立在大海岸邊。
  綠樹縈繞點綴著山島生機,百草千花谿谷間繁茂成長。
  秋風陣陣帶來了蕭瑟氣氛,波濤滾滾直湧上萬里雲天。
  太陽和月亮日夜運行不息,好像由海浪拋起拋落一般。
  浩瀚天河閃爍著點點星輝,彷彿從蒼茫大海倒映霄漢。
  這是多麼値得慶幸的事啊,我用樂歌盡情歌詠我心志。
  【賞析】
  這是曹操《步出夏門行》五章中之一章,題作《觀滄海》。《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於漢樂詩“相和歌”之瑟調曲,爲大曲之一。“夏門”即洛陽北面西邊的城門,漢時稱“夏門”,魏晉時改稱“大夏們”。這是以樂府舊題所譜寫的一組詩章,作於北征烏桓期間。首章爲“艶”,相當於序曲,道明作詩原由。其餘四章——《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或寫征伐途中所見,或直接言志,均可獨立成篇。
  《觀滄海》寫於建安十二年(二零七)秋。時,曹操北征烏桓,凱旋歸來,途中經過碣石山。古代碣石有二:一爲《漢書·地理誌》所載驪成(今河北樂亭西南)之大碣石山,一爲河北昌黎北面之碣石山。前者南北朝時沉入海中,後者之山南離渤海尙有四、五十里。曹操所登系後者。
  詩篇共十四句,前十二句爲正文,最後二句爲合樂時所加,屬於一般樂府套語,與正文無關。正文十二句寫詩人登上碣石山所看到的大海奇觀及其異乎尋常的觀感。
  開篇直述,祇用八個字即將登山觀海的情事講明。謂詩篇所寫,不過這麼一件事而已。但以下寫大海,寫大海的性格及胸襟,卻顯示出萬千氣象來。“水何澹澹”四句,寫平靜時的大海。謂微風吹拂,水波蕩漾,一派平和景象。而海邊的山島,高聳入雲,巍然屹立。山島上、谿谷間,綠樹叢生,花草繁茂,充滿著蓬勃生機。此時大海,深沉、寧靜、蒼茫、寥廓,但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力量。所以,以下筆鋒一轉,即寫大海怒吼時的景象。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謂秋天到,樹木發出蕭瑟的響聲,大海掀起衝天浪濤。二句十分槪括,已將壯闊海景寫出。而“日月”四句,則進一步展開想像,寫日月星辰。謂其不停地運行出沒,都離不開大海。即:早晨的太陽,由巨浪拋出地面,夜晚的月亮由狂濤捲向碧空;耿耿繁星,由海面映照天上。這是前二句所寫景象的充實與拓展,是怒吼時大海吞吐宇宙的奇觀。此時大海,宏偉、壯烈,翻騰、激蕩,顯示出無比偉大的氣度與胸襟。
  十分明顯,詩篇所寫大海,乃曹操胸中眼中的大海。這是詩人言志,表現其“籠蓋吞吐”氣象的依託。即:所謂“觀滄海”,實則爲曹操性格、胸襟的自我觀照;所謂“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雖爲套語,卻不入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