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生年不滿百》的人生體驗

  【原詩】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爲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愚者愛惜費,但爲後世嗤。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今譯】
  人世間很少能夠超過百歲,卻往往爲著千年後事擔憂。
  白日多麼短暫黑夜長又長,爲甚麼不持燈燭出門夜遊。
  尋歡作樂也應當抓緊時機,不要在等待中讓時光消逝。
  守財奴祇是爲了聚斂錢財,空落得吝嗇之名貽笑後世。
  王子喬吹笙鳴鳳登仙而去,一般人怎麼能夠和他相比。
  【賞析】
  這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第十五首,叙說人生經驗,奇情奇想,甚是親切感人。但這首詩以理勝,旨在“喚醒醉夢”,乃與一般述志言情詩有異。這是對於人生經驗的總歸納、總槪括,而非僅僅就某一次遭遇抒發感慨。其簡潔的語言揭示問題,並表露自己的
  依所用韻,全詩可分爲兩部份。前一部份四句,以極其見解。“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是隨時隨地都能遇見的社會現象,也是巨古不變的人生定律。即:儘管很少有人能夠活上一百歲,而人們卻仍然擔憂著百歲以外、乃至千萬歲以外的事。這裡,“不滿百”與“千歲憂”對舉,謂其“以有涯隨無涯”,必定是自尋煩惱;“常”則表示這一種人生追求,乃人之常情,亦即社會人生之普遍現象。二句已將世態人心全部包括在內。“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從另一角度對於以上所說人生定律提出質疑。謂人生旣然如此短暫,那麼爲甚麼不秉燭夜遊,藉以延長自己有限的生命呢?“晝”屬陽,“夜”屬陰,不僅僅代表白天與黑夜,還用以比喩“在天(陽)日子短,在地(陰)日子長”這一世俗看法。二句以矛攻盾,即以“何不”這一假設駁上述定律。謂以“不滿百”而懷“千歲憂”,實在是幼稚可笑的。這是前一部份,以一正一反的筆法,辯駁人生定律。
  後一部份六句,同様以“正——反——正”的筆法,剖露人生觀和處世態度。“爲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意即:必須惜取當前,抓緊時機“爲樂”。這是針對“懷憂”而說的。內容包括遊山玩水、吟風弄月等等。“來茲”,即來年,指未來的歲月。二句所說爲社會人生價値的自我實現,也爲全詩的主旨。“愚者愛惜費,但爲後世嗤”。這是反面例證,謂:那些冥頑不靈的蠢人,惜財如命,到頭來祇是落得個吝嗇之名讓後人嗤笑。以上一正一反,充份肯定人生的價値和意義。“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最後詩篇以王子喬故事作結,指出一般人期待登仙,謀求長生不老,那是辦不到的。王子喬,相傳爲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晉,曾被仙人浮丘公引去嵩山修煉成仙。這一故事意在提醒世人,莫再執迷不悟,追求無法實現的事。因而,詩篇即從另一個角度,加強了“爲樂當及時”的題旨。後一部份將詩人的人生意願表現得十分鮮明突出。
  全詩所寫體現了一代失志文人的人生體驗,甚可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