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西北有高樓》的圓思響調

  【原詩】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
  誰能爲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一彈再三歎,慷慨有餘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願爲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今譯】
  有座高樓聳立在天之西北,高樓頂上與九霄浮雲相接。
  鏤木窗牗構造成綺文圖案,明堂阿閣鋪設著三重階級。
  高樓上傳來陣陣弦歌聲音,那曲調何等悲痛何等深沉。
  是何人心裡哀傷創造此曲,除非是大悲大痛杞梁妻室。
  淸商曲情調淸婉隨風飄送,彈唱時舒遲旋轉令人心動。
  曲終了四顧無人再三歎息,空留下憂愁慷慨無盡無窮。
  不怨恨歌者愁苦無人痛惜,祇怨恨愁苦之音無人賞識。
  怎能夠化作鴻鵠成雙成對,我和她雲天直上振翅高飛。
  
  【賞析】
  這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五首,說聽歌的感受,和其餘諸首,各從不同的角度,反映當時一班失志士人的心聲。
  全詩十六句,可分爲四小節,每小節四句。
  第一小節寫歌者所處的環境。謂:那是在天的西北角,一座高樓,高高聳起,直上雲霄;歌聲就從此高樓傳送出來。但是,詩篇並不道明這位歌者的身份,而祇是著力描繪這座高樓的建築以及雕飾。謂:高樓乃建築於一座高臺之上,四面有飛檐,窗戶有鏤木的綺文圖案,相互交錯;整座高樓顯得雄偉高大,富麗堂皇。有人認爲,“西北乾位,君之居也”,當是帝王之家;而有人則不贊成,以爲牽強附會。不過,不會是尋常百姓人家,這倒是可以肯定的。但詩人的注意力祇在於歌聲,不在乎歌者自身,對於這一切乃不必深究。第二小節對歌者身份似乎有所交代。謂:高樓上傳來的歌同样不必深究聲,如此悲痛,要不是大悲大痛的杞梁妻室,別人是彈唱不出來的。但是,這裡仍然是祇重歌聲而不在乎歌者自身,同樣不必深究。

  於是,第三小節便集中描繪此弦歌之聲,從曲之始,寫到曲之中,乃至曲之終了。謂:這是一曲淸商調,隨風飄送,曲情淸婉;其間,迴環往復,舒遲旋轉,甚是扣人心弦;而後,一彈三歎,留下無窮韻味。曲調的曲折變化,心潮的起伏澎湃,顯得十分形象、生動。
  最後,叙說感受,同様也是著重於歌聲。指出:聼歌者所痛惜的,並非歌者內心的悲愁,而是歌者的悲愁之音無人賞識。這也就是說,祇有作者這位聽歌者才是知音,才能眞正理解歌者的悲愁及其悲愁之音。所以,末了才有化作雙鴻鵠、奮起高飛的聨想。十分明顯,這當是作者在現實中因遇不到知音而産生的一種聯想。這一聯想,旣是作者內心悲痛的反映,也是作者希望改變現實處境的願望的體現。
  全詩寫歌者所處環境、寫歌聲的變化以及聽歌的感受和聯想,“叙事有次第,首尾完淨”,而且“思員(圓)而調響,蒼古中有疏快”,絕堪諷詠(孫礦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