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戰城南,死郭北”
——樂府詩《戰城南》的反戰思想
【原詩】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
爲我謂烏:且爲客豪。
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葦冥冥。
梟騎戰鬥死,駑馬徘徊鳴。
梁築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獲君何食,願爲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今譯】
轉戰在城南死城北,橫屍野地烏鴉可啄食。
烏鴉烏鴉我告訴你:請先爲死者哀嚎吧。
橫屍野地想必無人收葬,腐爛肉體怎離開你脫逃。
水流激激涼澈骨,蒲葦茂密陰森森。
駿馬隨主人戰死,駑馬來回悲鳴。
正像是橋樑上造起房屋,南北交通怎麼不受阻。
五穀失收你如何得食,願做忠臣我又怎麼能夠。
還是你這勇猛的戰士啊,實在値得久久懷念。
早晨剛剛看你踏上征途,到夜晚竟望不到你歸返。
【賞析】
漢代樂府詩中的《戰城南》,屬於鼓吹曲,或曰短簫鐃歌。這是帝駕出行、軍中馬上及殿庭所用的樂曲。“大抵多言戰陣之事”,其命意乃在於“建威揚德、風敵勸士”也。但詩人卻用它來展示戰爭慘狀,表現對於戰爭的咒駡與譴責,使之成爲一支劇烈鼓吹反戰思想的樂曲,似有意反其道而行之。
詩篇以“梁築室”起斷,分爲前後兩部份:前部描寫戰場實景,後部發表議論,氣氛十分濃烈。描寫部份先用“戰城南,死郭北”兩個三字句加以槪括,二句互文見義,謂城南城北展開劇烈爭戰,死傷相當慘重。接著以橫屍野地、任憑烏鴉啄食這一特寫鏡頭,對此慘重情狀極力加以渲染。詩篇言戰陣之事,對其經過略而不寫,而僅展示其結果。此中見不到刀光劍影,而是烏鴉啄食屍體的爭奪戰,場景慘不忍睹。於是,詩人再也無法忍受,祇好站出來替死者講話,要此無有人性的烏鴉,在啄食之前,先爲死者招魂哀嚎。謂:橫屍野地,想必無人收葬,腐爛的肉體怎能從你的嘴中逃脫呢?這是詩人的假託,是忍無可忍的控告。
但是,詩人還是忍住了。詩人將滿腔憤慨化作悲涼情思,融入景中,進一步展現戰場實景。其時,戰鬥已結束,烏鴉啄食屍體的大背景顯得無限淒涼:淸寒徹骨的河水靜靜地流著,蒲葦在陰風中搖曳,善戰的駿馬和牠的主人一起死去,幾匹遲鈍的老馬在悲哀地鳴叫。這一大背景映襯著烏鴉啄食屍體的特寫鏡頭,使得整個戰場實景更加慘烈悲涼。以下發表議論,由戰事推廣到國事。
“梁築室”三句,一說在橋樑上修築工事,妨礙交通;一說比喩措施不當,致使戰爭不利。總之說明,由於戰爭,使得社會生活不協調:南北交通阻隔,莊稼失收,老百姓不能安份守己做良民。詩人連用三個反問句,對於戰爭及整個社會進行猛烈的抨擊。最後四句,從國事回到戰事,回到眼前現實中來,對眼前場景抒發感慨。謂:還是戰死沙場的勇士最値得敬佩;他們“出不入兮往不反”,把生命置之度外,是値得永遠懐念的。四句照應開頭所展示的慘烈場景,對死難者寄予深切的哀悼。
詩篇寫景、抒情、發表議論,情思激越,配合著鼓吹曲跌宕頓挫的節奏,頗見迴腸蕩氣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