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屈原《國殤》的壯烈氣節

  【原詩】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勢四馬,援玉抱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爲鬼雄。
  
  【今譯】
  手執吳戈啊身披堅甲,戰車交錯啊刀劍相接。
  旌旗蔽日啊敵兵如雲,亂箭紛飛啊奮勇爭先。
  侵凌陣地啊衝我隊列,左馬倒下啊右馬腿折。
  車輪陷落啊四馬不前,玉槌猛擊啊鼓聲震天。
  上天怨恨啊鬼神發怒,殘酷廝殺啊棄屍平原。
  走出國門啊水不復返,平原渺渺啊征途茫茫。
  佩戴長劍啊挾著秦弓,戰死沙場啊雄心不變。
  異常勇猛啊百般威武,堅持到底啊不可侵犯。
  爲國捐軀啊精神永在,鬼中英雄啊魂魄剛強。
  【賞析】
  屈原《九歌》之第十首《國殤》,追悼陣亡將士,是一曲悲壯雄奇的祭歌。
  這首詩共十八句,可分爲前後兩章。第一章十句,描述楚軍將士與敵軍激烈交戰的場面;第二章八句,頌揚楚軍將士的英勇行爲及剛毅精神。詩篇寄寓了屈原對於死難將士的沉痛悼念和對於祖國的誠摯的愛,眞切感人,永遠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巨大的藝術魅力。
  第一章描述戰鬥場面,起首即將交戰雙方的陣容擺開,氣氛十分濃烈。手執吳戈,身披堅甲。這可以看作是楚軍將士的裝備,也可以看作是雙方將士的裝備;因此時,戰鬥已進入短兵相接的階段,戰車交錯在一起,刀劍互相撞擊。似已分不淸敵我。
  但是,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看,交戰雙方的陣容還是分明的。即:一方人多勢衆,旌旗蔽日,一方冒著流矢飛箭,奮勇爭先以殺敵。以上四句,是對於這一激烈戰鬥場面的槪括描述。接著六句,在陣容擺開之後,具體描述這場戰鬥的經過及結果。“凌余陣”,謂敵人侵犯我軍陣地。“躐”,踐踏;“行”,行列,謂敵軍衝散我軍的隊列。“左驂”,戰車左側的驂馬;“右”,指右驂馬。“殪”,即斃。因爲交戰雙方力量懸殊,楚軍的陣容很快被擊潰,戰馬死的死,傷的傷;又因爲戰車深陷在泥土中,駕車的馬也被絆住了。但是,楚軍將士寧死不屈,依然擂動戰鼓,堅持到底。“玉枹”,以玉飾枹。謂援枹擊鼓,以振作士氣。
  最後,因爲天時地利都不具備,寡不敵衆,也就出現了棄屍原野的慘局。“懟”,怨;“威靈”,指神。謂天怨神怒。“嚴殺”,猶言痛殺。這是一個大場面,殘酷、激烈、悲壯、驚天動地。
  第二章以憑弔者的口氣,對於死去將士進行熱烈讚頌。詩人展開想像,說這些勇敢的將士,在踏上征途之時,即已抱定必死的決心,而今,雖已身首異地,卻仍無有反悔。這些將士,帶長劍,挾秦弓,武風凜凜,英勇無比,同時,詩人還進一步讚頌其精神,謂其雖已戰死,但英靈不泯,仍然是鬼中英雄。這一章爲直接抒情,可以看作是詩人對於整個民族精神的讚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