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詩經·秦風·蒹葭》的高遠境界

  【原詩】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從之,道阻且長。
  遡游從之,宛4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從之,道阻且躋。
  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從之,道阻且右。
  遡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今譯】
  河邊蘆葦一片靑黃,白露珠兒結成了霜。
  我那心上人啊,遠在河的一方。
  沿著河道向上訪求,河道彎曲而又漫長。
  順著直流河水訪求,她彷彿站在水中央。
  
  河邊蘆葦靑黃一片,白露珠兒還沒曬乾。
  我那心上人啊,遠在河的對岸。
  逆水而上將她訪求,路途崎嶇行進艱難。
  順水而下將她訪求,她彷彿站在沙洲旁。
  
  河邊蘆葦靑黃茂密,白露珠兒還沒消失。
  
  我那心上人啊,遠在河中沙地。
  沿著河道向上求訪,河道漫長而又彎曲。
  順著直流河水求訪,彷彿水中小洲站立。
  
  【賞析】
  《詩經·蒹葭》是一首意味深長的愛情詩,不僅生動表達主人公對於詩一般愛情的熱烈而誠摯的追求,而且創造一個無比高遠的詩的境界,深刻表達主人公對於詩一般理想的熱烈而誠摯的追求,令人回味無窮。
  這首詩共三章,每章八句。三章所寫均圍繞“從之”二字,即追求之意,而其餘所有物色》(景色)則皆爲此而設。三章意思大致相同,形式基本一樣,共同表達一個深刻的主題。
  第一章開頭二句所寫“蒹葭”、“白露”,爲詩篇所造境界之基本物色(景色):首先點明季節,謂此時乃“蒹葭未敗,而露始爲霜,秋水時至,百川灌河之時也”(朱熹語);其次勾勒畫景,將“蒼蒼”和“白”作爲詩篇境界的基本色調。三四兩句推介人物:“伊人”,爲主人公所追求的對象,也可看作是美好理想的象徵;“在水一方”,說明彼此之間爲河水所隔。四句對於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一一作了交代,而後集中抒寫追求過程:一是逆水而上,一是順流而下,但都尋訪不著。“遡”,指沿著河岸往上游走,或在水中逆流而行;“洄”,指曲折盤旋的水道。“從”,接近之意,指尋訪伊人的蹤蹟。“阻”,指路上的障礙;“長”,即遙遠,與下文“躋”(即升,謂地勢越來越高)和“右”(即迂曲),同爲表明追求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切艱難險阻。“宛在水中央”,這是追求的結果,也是通過追求所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下文“水中坻”(水中高地)、“水中沚”(水中小洲)同此意。“宛”,可見貌,猶言“彷彿是”,隱隱約約,可望而不可及也。這一章所寫,旣是眼前實景,其人其事,依稀可見,又如夢如幻,不知人間天上?
  第二、三章還是說追求,無論是逆水而上,或者是順水而下,都一樣是可望而不可及。全篇三章,反反覆覆,祇是說著此一件事。這一種結構方法旣體現《詩經》作品重章疊句、反覆吟誦的特點;也可見,詩篇所寫乃在於歌頌追求的過程。說明,爲了心中所愛,爲了崇高理想,上下求索,這才是人生最美最美的一種境界。而追求的結果——“宛在水中央”,則體現了作者不同凡俗的愛情觀和美學觀,寄意極爲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