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溱與洧,方渙渙兮”

——《詩經·鄭風·溱洧》的風情晝面

  【原詩】
  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方秉蘭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洧之外,
  洵訏且樂。”維士與女,
  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溱與洧,瀏其淸矣。
  士與女,殷其盈矣。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洧之外,
  洵訏且樂。”維士與女,
  伊其將謔,贈之以芍藥。
  【今譯】
  溱洧河畔好春光,春水渙渙碧波揚。
  少男和少女,手執蘭草香。
  妹說“快去看一看”,哥說“剛剛才回返”。
  “咱倆再去又何妨,聽說洧河那一邊,
  寬廣熱鬧喜洋洋。”少男和少女,
  開懷言笑心花放,相贈芍藥情意長。
  
  溱洧河畔春光好,春水淸淸遊人早。
  少女和少男,河岸比登高。
  妹說“快去看一看”,哥說“已經看過了”。
  “那就再去逛逛吧,都說洧河那一邊,
  熱鬧寬廣景最妖。”少女和少男,
  水邊沙地笑相逐,芍藥互贈樂陶陶。
  【賞析】
  古時鄭國風俗,每年三月上巳(三月初三),男男女女相聚在溱、洧二水之上,秉執蘭草,招魂續魄,以拂除不祥;而少年男女也藉此機會,結伴出遊,說愛談情。《詩經·溱洧》寫的就是這一場景。
  “溱”、“洧”,爲鄭國兩條河流的名稱。溱河源出於今河南密縣東北之聖水峪,東南流與洧河會合;洧河源出今河南登封東之陽城山,東流經密縣與溱河交會,合爲雙伯河。上巳之日,就是在這裡聚會。詩篇二章,均以前四句槪括描述聚會的大場景,而以後八句具體描述少年男女歡會的小場景。“渙渙”,春水盛貌;“瀏”,春水淸澈貌。北國三月,春回大地,即朱熹所謂“冰解而水散之時也”,所以溱河、洧河漲滿了春水。“士與女”,總寫參加聚會的男男女女,並包括少男和少女,爲泛指;而“女曰”、“士曰”中的“女”和“士”則專指某一對少女和少男。“秉簡”,拿著蘭草。“簡”即古“蘭”字。“殷”,衆多,“盈”滿。以上寫春水、寫遊人,上下二章,互文見義,突出了當時的熱鬧場面。而“女曰”以下八句,即集中描述熱鬧場面中的一個小場面。“女曰”和“士曰”,爲人物對話;戲謔調笑,互贈芍藥,爲人物行動。女方問男方:“看過熱鬧了嗎?”男方回答:“已經去過了。”“且”同“徂”,即往或去之意。“且往觀乎”,這又是女方問話,謂“再去看看吧”。這裡的“且”有“再”的意思。“洧之外,洵訏且樂”,這也是女方的話,謂洧河那一邊,旣寬廣又好玩。“洵”,實在;“訏”,大;“樂”,好玩。這是對話,上下字面完全相同。最後寫行動,只更動一個字。上面說“伊其相謔”,下面改“相”爲“將”,意思不變,均謂戲謔調笑。而互贈芍藥則表示二人厚結恩情。“芍藥”,香草名,三月開花,芳色可愛。上下二章所寫人物對話與行動,生動有趣,旣形象刻劃出少男少女活潑可愛的性格特徵,又烘託出上巳盛會的歡樂氣氛。
  這首詩描寫風光人物,所用雖爲賦筆,但卻很不一般。有人說:“在三百篇中別爲一種。”依我看,其獨特之處就在於,善以小場景中的具體描述烘託大場景,使得整個畫面富於生活氣息,因而也更加富有感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