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詞三十一首點評
總按
作為詞壇解放派首領胡適,其用以治詞的時間並不太長,所花費精力也並不太多。就其終身成就看,評詞與填詞,不過為其餘事之餘事罷了。但其所留下產品——一部《詞選》及三十一首“實驗品”,卻頗具劃時代意義。筆者既已對其有關詞體解放的理論及其所創立的“胡適之體”進行考察,並曾提出某些個人見解,今再將其全部詞作進行一番檢討,以便查證。
翠樓吟 庚戍重九
霜染寒林,風摧敗葉,天涯第一重九。登臨山徑曲,聽萬壑松濤驚吼。山前山後。更何處能尋,黃花茱酒。沉吟久。溪橋歸晚,夕陽遙岫。應念鱸膾蓴羹,祇季鷹羈旅,此言終負。故園三萬里,但夢裏桑麻柔茂。最難回首。願丁令歸來,河山如舊。今何有。倚樓遊子,淚痕盈袖。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一零年(庚戍)重陽節,在綺色佳(Ithaca)。時年十九。入康奈爾大學附設紐約州立農學院習農科。這首詞包括以下五詞,均作於此地。因為大多以文言寫作,題材及格式都較為守舊,胡適將此六詞劃歸“死文學”之列。這首詞說重九登高而思念故國家園。所用典故雖甚老套,但就眼下之“山前山後”景象寫出,亦頗為切合其天涯遊子心境。
水龍吟 綺色佳秋暮
無邊橡紫榆黃,更青青映松無數。平生每道,一年隹景,莫如秋暮。傾倒天工,染渲秋色,清新如許。使詞人憨絕,殷殷私祝,秋無恙,秋常住。悽愴都成虛願,有西風、任情相妒。蕭颸木末,亂楓爭墜,紛紛如雨。風捲平蕪,淺黃新赭,一時飛舞。且徘徊,陌上溪頭,黯黯看秋歸去。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十一月初六,時年二十一。是年春,轉入康大文學院,攻讀哲學與文學。詞作所寫,純屬傳統題材——悲秋情緒。即謂希望“秋無恙,秋常住”,因獨自於陌上溪頭徘徊,看著秋之歸去。這當是所謂“死文學”之一重要特徵。
滿庭芳
楓冀敲簾,榆錢鋪地,柳棉飛上春衣。落花時節,隨地亂鶯啼。枝上紅襟軟語,商量定、掠地雙飛。何須待,銷魂杜宇,勸我不如歸。歸期。今倦數,十年作客,已慣天涯。況壑深多瀑,湖麗如斯。多謝殷勤我友,能容我、傲骨狂思。頻相見,微風晚日,指點過湖堤。
原注:①楓翼者,楓樹子皆有薄翅包之,其形似蜻蜓之翅。凡此類之種子,如榆子錢,楓之翼,皆以便隨風遠颺也。
②紅襟者,鳥名。英文Robin,俗名Redbreast。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六月十二日,時年二十四。已於康大畢業,正待轉紐約赴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研究部專攻哲學。詞作上片佈景,所有楓翼、榆錢以及枝上紅襟,均為本地風光;下片說情,謂有美麗湖山並有殷勤好友,經常可與晚日微風中出遊,故無須歸也。所寫為其時一般生活情趣,無有特別含義。
水調歌頭 今別離
民國四年,七月二十五夜,月圓。疑是陰曆六月十五也。余步行月光中,賞玩無厭。忽念黃公度“今別離”第四章,以夢詠東西兩半球晝夜之差,其意甚新。於四章之中,此為最佳矣。又念此意亦可假月寫之。杜工部:“今夜鄜州月,閨中祇獨看。”白香山云:“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蘇子瞻云:“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皆古別離之月也。今去國三萬里,雖欲與國中骨肉歡好共此嬋娟之月色,安可得哉。感此,成英文小詩二章。復自譯之,以為“今別離”之續。人境廬有知,或當笑我為狗尾之續貂耳。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歌坡老佳句,回首十年前。照汝黃山之下,照我春申古渡,同此月圑欒。皎色映征袖,輕露濕雲鬟。今已矣,空對此,月新圓。清輝脈脈如許,誰與我同看。料得今宵此際,伴汝鷓鴣聲裏,驕日欲中天。簾外繁花影,邨上午炊煙。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八月三日,時年二十四。將赴紐約。謂東西兩半球今宵此際,不能“共此嬋娟之月色”。一邊廂“月新圓”,一邊廂日正午(“驕日欲中天”)。將現代科學知識引入詞中,頗多意趣,已稍露老胡本色。
臨江仙
隔樹溪聲細碎,迎人鳥唱紛譁。共穿幽徑趁溪斜。我和君拾葚,君替我簪花。更向水濱同坐,驕陽有樹相遮。語深渾不管昏鴉。此時君與我,何處更容他。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八月二十四日,時年二十四。將赴紐約。記敘兩人於水濱戲遊情景,已不見傷春悲秋蹤蹟。
沁園春別楊杏佛
將之紐約,楊杏佛以詞送行,有“三稔不相見,一笑遇他鄉。暗驚狂奴非故,收束入名場”之句。實則杏佛當日亦狂奴耳。其詞又有“欲共斯民溫飽”之語。余既喜吾與杏佛今皆能放棄故我,重修學立身,又壯其志願之宏,故造此詞奉答,即以留別。
朔國秋風,汝遠東來,過存老胡。正相看一笑,使君與我,春申江上,兩個狂奴。客裏相逢,殷勤問字,不似當年舊酒徒。還相問,豈胸中塊壘,今盡消乎。君言是何言歟。祇壯志新來與昔殊。願乘風役電,戡天縮地,頗思瓦特,不羡公輸。戶有餘糈,人無菜色,此業何嘗屬腐儒。吾狂甚,欲斯民溫飽,此意何如。
原注:瓦特James Watt,即發明汽機者。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九月二日,時年二十四。將赴紐約。白話入詞,並以調侃方式說壯志;所謂“文章革命”,此詞已見端倪。
沁園春 誓詩
更不傷春,更不悲秋,以此誓詩。任花開也好,花飛也好,月圓固好,日落何悲。我聞之曰,從天而頌,孰與制天而用之。更安用,為蒼天歌哭,作彼奴為。文章革命何疑。且準備搴旗作健兒。要前空千古,下開百世,收他臭腐,還我神奇。為大中華,造新文學,此業吾曹欲讓誰。詩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驅馳。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一六年(民國五年)四月十二日,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研究部杜威門下攻讀哲學。時年二十五。作者稱,題目叫做“誓詩”,“其實是一篇文學革命宣言書”。其攻繫目標為五百餘年來,“半死之詩詞”(《嘗試集·自序》)。於題材方面,即反對“無病生呻”,反對傷春、悲秋,而主張樂觀,主張進取;於體制方面,即嘗試以白話入詞,對原有之格局規制進行重構。故以為下半首(下片)為《去國集》之尾聲,《嘗試集》之先聲(同上)。
虞美人有序
朱經農來書云:“昨得家書,語短而意長;雖有白字,頗極纏綿之致。晨間復得一夢。於枕上成兩詞,錄呈適之,以博一笑。”經農去國纔四五月,其詞已有“傳箋寄語,莫說歸期誤”之句。於此可以窥見家書中之大意也。因作此戲之。
先生幾日魂顛倒。他的書來了。雖然紙短卻情長。帶上兩三白字又何妨。可憐一對癡兒女。不慣分離苦。別來還沒幾多時。早已書來細問幾時歸。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一六年(民國五年)九月十二日,在哥倫比亞大學。時年二十五。挑皮的挖苦,善意的嘲弄;其中透露幾分羨慕之情。老胡作風,於此可見。
沁園春
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是我二十五歲的生日。並非自壽,祇可算一種自誓。
棄我去者,二十五年,不可重來。看江明雪霽,吾當自壽,且須高詠,不用啣杯。種種從前,都成今我,莫更思量更莫哀。從今後,要怎麽收穫,先那麽栽。忽然異想天開。似天上諸仙採藥回。有丹能卻老,鞭能縮地,芝能點石,觸處金堆。我笑諸仙,諸仙笑我,敬謝諸仙我不才。葫蘆裏,也有些微物,試與君猜。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一六年(民國五年)十二月十七日,在哥倫比亞大學。時年二十五。既總結從前經驗,以為“要怎麽收穫,先那麽栽”,又展示未來,以為可與諸仙相比拚。謂“自誓”,非自悔,信心十足。嚴肅題材,以怪誕方式表現。老胡本色於此可見。
生查子
前度月來時,仔細思量過。今度月重來,獨自臨江坐。風打無遮樓,月照無眠我。從來沒見他,夢也如何做。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三月六日,在哥倫比亞大學。時年二十六。謂前度曾經仔細思量,今度又獨自臨江而坐,再次思量。雖然已到無我程度,但仍無有著落(沒見他,夢難做)。說的是一種情狀——相思、苦戀情狀,是否另有深遠意旨,尚未可得知。
沁園春 新俄萬歲
俄京革命時,報記其中。有云:“俄京之大學生雜眾兵中巷戰,其藍帽烏衣,易識別也。”吾讀而喜之,因摭其語作<沁園春>詞,僅成半闋,而意已矣,遂棄置之,謂且俟柏林革命時再作下半闋耳。後讀報記俄政府大赦嘗犯,其自西伯利亞召歸者,蓋十萬人云。夫放逐囚拘十萬男女志士於西伯利亞,此俄之所以不振而“沙”之所以終倒也。然愛自由謀革命者乃至十萬人之多,囚拘流徙,挫辱慘殺而無悔。此革命之所以終成,而新俄之前途所以正未可量也。遂續成前詞以頌之,不更待柏林之革命消息矣。
客子何思,凍雪層冰,北國名都。想烏衣藍帽,軒昂年少,指揮殺賊,萬眾歡呼。去獨夫“沙”,張自由幟,此意於今果不虛。論代價,有百年文字,多少頭顱。冰天十萬囚徒。一萬里飛來大赦書。本為自由來,今同他去,與民賊戰,畢竟誰輸。拍手高歌,新俄萬歲,狂態君休笑老胡。從今後,看這般快事,後起誰歟。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四月十七夜,在哥倫比亞大學。時年二十六。以時事入詞。有關事件之本末,小序已講得十分清楚。上片(上半闋)記述俄京大學生革命事蹟,下片(下半闋)借十萬囚徒獲赦,讚頌自由與革命。大題材、大感慨,頗能增強其體質;可為“文章革命”之範例。
百字令
六年七月三夜,太平洋舟中。見月,有懷。
幾天風霧,險些兒把月圓時孤負。待得他來,又還被如許浮雲遮住。多謝天風,吹開明月,萬頃銀波怒。孤舟載月,海天衝浪西去。念我多少故人,而今都在明月飛來處。別後相思如此月,繞遍地球無數。幾顆疏星,長天空闊,有濕衣涼露。低頭自語,吾鄉真在何許。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七月三夜,由美歸國途中。時年二十六。見月懷人,敘說相思情緒,此為詩詞中常見題材。七百多年前,辛棄疾作送月詞——<木蘭花慢>,展開奇思妙想,王國維稱之為“神悟”,即“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此詞說月輪繞地,雖已成普常識,將普通常 識與別後相思聨繫在一起,以“繞遍地球無數”以喻相思之多及相思之無法了結,無窮無盡,其想像亦十分奇妙。此當所謂“言近而旨遠”,即言平常事或淺近理以表達深遠之意或抽象之理所獲致之藝術效果。
如夢令
去年八月作如夢令兩首
他把門兒深掩。不肯出來相見。難道不關情,怕是因情生怨。休怨。休怨。他日憑君發遣。幾次曾看小像。幾次傳書來往。見見又何妨,休做女孩兒相。凝想。凝想。想是這般模樣。
今年八月與冬秀在京寓夜話,忽憶一年前舊事,遂和前詞,成此闋。
天上風吹雲破。月照你我兩個。問你去年時,為甚閉門深躲。誰躲。誰躲。那是去年的我。
評:詞作分別寫於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八月及一九一八年(民國七年)八月,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時年二十六、七。描寫與其妻江冬秀由生分到“長成真實之愛情”之過程。胡適與江冬秀訂婚十三年,未曾相見,結婚之前,胡適想見一面,因舊家風俗作梗,冬秀故躲著不見。此皆為當時之實際情形。詞作所寫人物活動——外在行為及內在心理變化,既活潑生動,頗富情趣,又顯得非常真摯。此即以白話填詞所達致之美好效果。但此三詞均有摹擬痕蹟;尤其是第三首,乃明顯為向鎬<如夢令>之仿製品。嘗試過程,於形式上之創新,似乎仍甚欠缺。
江城子
翠微山上亂松鳴。月淒清。伴人行。正是黃昏,人影不分明。幾度半山回首望,天那角,一孤星。時時高唱破昏冥。一聲聲。有誰聽。我自高歌,我自遣哀情。記得那回明月夜,歌未歇,有人迎。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二四年(民國十三年)一月二十七日,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時年三十三。上片佈景,謂山上亂松鳴叫,月色淒清,山半天角,有一孤星;下片說情、發議論,謂時時高歌,為著打破昏冥局面,即使無人,亦仍自遣哀情。各種物景,皆為陪襯,“我”才是主角;而作為主角之“我”,卻又是天角孤星。詞中之景與情,已融合為一。至煞拍之所謂“歌未歇,有人迎”,則表明其信心。胡適提倡“言近而旨遠”,其所謂“時時高歌破昏冥”,當有其特別用意,宜細加斟酌。
鹊橋仙
疏星幾點,銀河淡淡,新月遙相照。雙星仍舊隔銀河,難道是相逢嫌早。不須蛛盒,不須瓜果,不用深深私禱。學他一歲一相逢,那便是天孫奇巧。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二四年(民國十三年)八月,在北戴河。時年三十三。所說為一古老傳說——七月七日夜晚,牛郎織女於鵲橋相會。上片說天上事,下片說人間情。時與友人丁在君在一起,大概借此以表現其對於古今情愛之觀感。即以為,能夠像牛女那般,一歲一相逢,已經是奇巧安排。意即:祇要有真愛,不必朝朝暮暮在一起。
小詞(“好事近”調子)又歸來,從此永相守。誰給我們作證,有雙雙
回首十年前,愛著江頭燕子。一念十年不改,記當時私誓。當年燕子紅豆。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二九年(民國十八年)二月十三夜,任上海中國公學校長。時年三十八。作者自剖心蹟,謂其愛著江頭燕子,一念十年不改。當時私誓永誌,而今歸來,更願從此相守。這一切,有雙雙紅豆作證。誠摯、樸實、純真,頗極動人。聯想其親身經歴,此江頭燕子當為其遵母命所娶之妻江冬秀;而詞中所謂“愛著”、“不改”、“永相守”等等,亦當看作是夫子自道。可見其對於這段情,真箇終生無悔。詞作基作本上依循<好事近>格式填製,字數、句法都不變,尤其上下兩結,皆為上一下四句式,頗能突出詞調特色。但在平仄安排上,個別字聲有所違拗,上下兩仄韻,一為四紙、八霽,一為二十五有、二十六宥,亦不同韻部。此小小突破,當為所謂解放詞體之必然結果。因此“小詞”明確標榜“好事近”調子,故將其提前,排列於上述諸詞之後。其餘各篇,雖各依循某詞調填製,但未標明,即將其附列於後。
多謝
多謝你能來,慰我山中寂寞。伴我看山看月,過神仙生活。匆匆離別便經年,夢裏總相憶。人道應該忘了,我如何忘得。
评:這首詞寫於一九二四年(民國十三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時年三十三。詞作說來時之欣慰,以為可伴我看山
看月,過神仙生活,又說別後之思憶,以為人道應該忘,我卻未能忘。可見其所記乃一段難忘的情。而這段情之
另一位主人公究竟為谁?據《胡適日记》載,一九二三年(民國十二年)夏秋之间,在杭州煙霞洞養病,有一位
能詩善文之女士曾來同住。这位女士名曹誠英(佩聲)。臨別之夜,胡適寫道:“我這三個月中在月光之下過了
我一生最快活的日子”。“自此一別,不知何日再能繼續這三個月的煙霞山月的‘神仙生活’了”。詞作所記一段難忘的情當指此。依循<好事近>格式譜寫,不僅字數、句法以及上下兩結句式,留意遵守格律規定,而且採用入聲韻,頗為切合詞調聲情。可見並非隨意之作。但未曾標明詞調,可能有意將其當作新體白話詩看待。
瓶花
不是怕風吹雨打,不是羡燭照香熏。祇喜歡那折花的人。高與和伊親近。花瓣兒紛紛謝了,勞伊親手收存。寄與伊心上的人。當一篇沒有字的書信。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六月六日,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時年三十四。所以判斷其為一首詞,主要看其格式。此詞上片三個韻腳——“熏”、“人”為平聲,屬十二文、十一真,“近”為去聲,屬十三問,下片三個韻腳——“存”、“人”為平聲,屬十三元、十一真,“信”為去聲,属十二震。六個韻字都在同一韻部,構成平仄通協格。這是<西江月>最突出之格式特徵,因將其看作是以<西江月>格式所填製之詞。詞作詠花,與范成大兩首絕句同題。范詩謂花,與其在風吹雨打中謝去,不如作為瓶花,在燭照香熏中供人觀賞。胡詞以兩個“不是”否定范詩所立意,而以“祇喜歡”二句,標榜另一種價值取向。謂:花瓣兒謝了,卻能“當一篇沒有字的書信”。另立之意,頗為新穎。此詞於三年後修改定稿,並曾由趙元任譜入樂章,可見乃一篇得意之作。
生疏
多谢寄來書,裝著千分情意,祇有一分不滿,帶些微客氣。十年萬里的分離,生疏也難怪。祗我開緘歡喜,故態依然在。
評:這首詞載《嘗試後集》,未有年月。胡適手書此詞,題為<多謝>,署一九二六。可知當作於一九二六(民國十五)年間。已辭去北京大學教授職務,以“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中國委員身份,經蘇、德、法,前赴英國參加全體會議。時年三十五。謂:寄來書信,裝著千分情意,祇有一分令人不滿意,就是帶著些微客氣。並謂:由於萬里分離,此客氣或生疏,也難責怪,祇要將信一打開,就非常高興。所說分明為與其妻江冬秀二人事。江氏識字無多,表達上可能也有問題。作者既不責怪,又反而珍惜,此當亦為其終生無悔之體現。依循<好事近>格式
舊夢
山下綠業中,瞥見飛簷一角。驚起當年舊夢,淚向心頭落。隔册遙唱舊時歌,聲苦沒人懂。我不是高歌,祇是重溫舊夢。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七月四日,在上海,任新月書店董事長。時年三十六。謂瞥見飛簷一角,即驚起當年舊夢。此飛簷,在山下綠叢中。不知是否四年前“過神仙生活”之處所,要不,為何淚向心頭落?但此刻,隔山遙唱舊時歌,已無人理會。因而,祇能是重溫舊夢而已。說得十分動情。可見,難忘的情,乃一段刻骨銘心的情。依循<好事近>格式譜寫,上結可作上一下四句式看,下結即為一般律式句。
高夢旦先生六十歲生日
他愛想問題,從不嫌問題太小。聖人立言救世,話不多不少。一生夢想大光明,六十不知老。這様新鮮世界,多活几年好。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二九年(民國十八年)三月十六日,在上海中國公學校長任上。時年三十八。詞作小注云:“他(高夢旦)一生最愛想‘小問題’的解決。例如溫毓慶、顏任光在交通部時,他們實行的一些小改革,如電報局代翻電報,收譯費一成,即是他老人家的建設。又如王雲五先生的‘四角號碼檢字法’,其中也有他不少的意見。”又云:“他的姪女君珈稱他為聖人”。詞作為賀壽,主要讚頌這兩條業績。這是上片所寫內容,而下片,則轉入美好祝願,以為多活幾年好。依循<好事近>格式譜寫,上結之上一下四句式甚工巧,下結亦改為一般律式句。
寫在贈唐瑛女士的扇子上
靜裏細思量,畢竟算伊出色。經過疏狂豪逸,到夷然平實。許伊詩扇已三年,扇樣莫嫌舊。扇是前年買的,詩今天才有。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三零年(民國十九年)十月,在上海,已辭公學校長職。時年三十九。上片頌揚唐瑛女士之為人,謂其經過疏狂豪逸,已歸於平實;下片說題扇,謂許伊詩扇已三年時間。既寫出對方性格,又可見我方性情;非同一般應酬之作。依循<好事近>格式譜寫,上下兩結句式安排得十分工巧,又很自然。此類小詞,已是越寫越老練。
夜坐
夜坐聽潮聲,天地一般昏黑。祇有潮頭打岸,湧起一層銀白。忽然海上放微光,好像月衝雲破。一點兩點三點,是漁船燈火。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三一年(民國二十年)八月十二日,在秦王(皇)岛。年初已出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與丁在君前來避暑。時年四十。描寫夜坐聽潮時所見景象。謂天地一般昏黑,祇有潮頭打岸,才湧起一層銀白。此為黑中之白,乃近處之景。又謂忽然看到海上放射微光,好像月亮衝破雲層而來,原是漁船燈火。此為黑中之光,乃遠處之景。其中,一點、兩點、三點,由少而多,由遠而近,充份顯示其變化。所有景象,形象鮮明,富有活力,頗能引人入勝。依循<好事近>格式譜寫,上結為一般律式句,下結之上一下四句式,甚佳妙。
水仙
陌生的筆蹟,伴著水仙兩朵。使我開緘一笑,是誰紀念著我。郵印不分明,這謎無從猜想。我自臨風私祝,祝寄花人無恙。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三二年(民國二十一年)一月二十五日,在北京大學任教職。時年四十一。謂兩朵水仙,不知何人所寄,無從猜想,祇好暗暗地祝願——寄花人無恙。以簡短句子記述簡單情事,恐未有其他意思。依循<好事近>格式譜寫,突破較多,而下結採用“一——三——二”句式,正與該詞調之格式相合。
猜謎
三次寄書來,這謎依然難解。幾個鉛絲細字,道一聲多謝。遙想寄書人,應有幾分不忍。請你明明白白,給我一對信。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三二年(民國二十一年)二月十三日,在北京大學任教職。時年四十一。所說亦為一件小事——有人寄書來,但不知寄者為誰。與寄水仙一樣,同是難解之謎。依循<好事近>格式譜寫,上下結句式皆甚合拍。
飛行小讚
看盡柳州山,看遍桂林山水。天上不須半日,地上五千里。古人辛苦學神仙,要守百千戒。看我不修不煉,也騰雲無礙。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三五年(民國二十四年)一月十一日,在廣西。時年四十四。此為空中寫成之詞章。上片說“飛行”,謂不須半天時間,便看盡柳州、桂林山水;下片為“讚”,謂不修不煉,騰雲無礙,賽過神仙。當年,上海文藝界展開所謂“胡適之體新詩”之討論,有人將此作為“胡適之體”例證,胡氏亦認可。曾曰:“其實‘飛行小讚’也是用‘好事近’詞調寫的,不過詞的規矩是上下兩半同韻,我卻換了韻腳。我近年愛用這個調子寫小詩,因為這個調子最不整齊,頗近於說話的自然;又因為這個調子很簡短,必須用最簡鍊的句子,不許有一點雜湊堆砌,所以是做詩的最好訓練。我向來喜歡這個調子,偶然用它的格局做我的小詩組織的架子,平仄也不拘,韻腳也可換可不換,句子長短也有時不拘,所以我覺得自由的很。”(<談談“胡適之體”的詩>)可知,胡氏乃想為新體白話詩寫作開闢新路。
扔了?
煩惱竟難逃,還是愛他不愛。兩鬢疏疏白髮,擔不了相思債。低聲下氣去求他,求他扔了我。他說我唱我的歌,管你和也不和。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三六年(民國二十五年),在北京大學任教職。時年四十五。謂兩鬢疏疏白髮,擔當不了相思債;求他扔了我,他又不肯;究竟愛他不愛他,造成許多煩惱。所說乃一段難捨難分之愛情糾纏。尚無事實加以印證,未知是否另有寓意。對於<好事近>格式規定有較多突破,上下兩結也改作一般律式句,看來祇是借用其格局而已。
無題
尋遍了車中,祗不見他蹤蹟。盡日清談高會,總空虛孤寂。明知他是不曾來,不曾來最好。我也清閒自在,免得為他煩惱。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三六年(民國二十五年)一月二十三日,在北京大學任教職。時年四十五。上片說尋遍車中,不見蹤蹟,儘管有清談高會,但沒有他存在,總感到空虛孤寂。這當是戀愛中一種實際情形。而下片卻說,不曾來最好,免得為他煩惱。分明是一種自我開解。合而觀之,當可見其不清閒之心境。依循<好事近一格式譜寫,大致合拍。
燕——寫在沈燕的紀念冊上
大海上飛翔,不是平常雛燕。看你飛來飛去,繞星球一轉。何時重看燕歸來,養得好翅膀。看遍新鮮世界,更高飛遠上。
評:這首詞寫於一九三六年(民國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二日,在太平洋船上。時年四十五。仍任北大教職。於七月十四日離上海經日本,赴美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以海上飛翔之燕為題紀念冊,亦燕亦人,既切合當時海上之實際情景,又顧及人物特性,充滿信心和力量。兩結句式,也與<好事近>格式規定相合。
結語
胡適詞三十一首,除去開頭六首以文言寫作,屬於“死文學”之外,其餘二十五首,皆以白話為之,屬於“文章革命”嘗試,亦即為其解放詞體之實驗品。其中,十二首掛有詞牌,明顯為“倚聲填詞”,而十三首不掛詞牌,則可稱之為“借調填詞”。前者著眼於題材改革,力圖賦予“死文學”以新生命;後者著眼於格式重構,利用舊格局以創造新架構。結果如何呢?若以傳統本色論驗之,當不容其登上大雅之堂。幾十年來,胡適研究中之所以獨缺詞與詞學這項,可能與此相關。而胡適之改革與重構,實際並非為著“死文學”,而是為著活文學。即:為當前及今後之新詩創作,開闢道路。亦即其奮鬥目標,不在承前,而在啟後。其所具劃時代意義,不可忽視。
——原載香港《鏡報》一九九六年六至十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