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無處不飛花



敦牂協洽循修精氣

  太歲在午曰敦牂。午,地支第七位,可作啎,屰也。啎屰即忤逆,意謂不順,和孝順一詞相反。相逢、相遇亦爲啎,通伍。《管子·七臣七主》:“事無常而法令申,不啎,則國失勢。”在這裡,啎又作密切配合解。從“忤逆”到“密切配合”,同是一個字,可以作一百八十度轉變,中國文字亦可謂難矣。不過,午字一般用於時辰,指日中,即午前十一時至下午一時。如李紳《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是指午時。用以紀月,因寅爲正月,午適排列於五月,故五月亦即午月,端五亦稱端午。《說文》謂:“五月侌氣啎屰昜,冒地而出也。這是說五月陰陽二氣配合,萬物茁壯。”故《爾雅》云:“太歲在午曰敦牂。”李巡云:“言萬物皆茂壯,猗那其枝,故日敦牂。敦,茂也;牂,壯也。”猗,音伊,是助詞,相當於“兮”字;那,多也。兩字連在一起,意謂盛美柔婉,實即旖旎和阿那多姿。常言敦厚,敦即厚也,引申爲茂盛。牂,音莊,原指母羊。牂牂是狀聲詞,言風吹樹葉聲。《詩·陳風·東門之楊》:“東門之楊,其葉牂牂。”牂牂亦指茂盛貌。“敦牂”的意思是說,五月陰陽二氣配合,萬物盛長。
  太歲在未曰協洽。未乃地支第八位。《說文》:“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也。”滋,是多也,味,應作生活上的感受解,應是多姿采。《釋文》又云:“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昧,指昏暗,一作闇,意謂太陽到了未時(下午一時至三時),漸偏側而趨幽暗。協洽者,《占經》引李巡注:“言陰陽化生,萬物和合,故曰協洽。協,和也;洽,合也。”孫炎云:“物生和洽,合英秀也。”
  太歲在申曰涒灘。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這是《說文》的說法。《釋名》:“申,身也,物皆成其身體,各申束之,使備成也。”意謂七月陰氣已自成氣候,可自由舒展伸縮。涒灘,涒,音吞,指把食了的東西再吐出來,引申爲水流回旋曲折。灘,是單的諧音,單、殫,盡也。李巡云:“涒灘者,言萬物皆循修其精氣。”《禮器碑》不作“涒灘”,而是“涒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