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美哉!中華文化
歲陽配搭歲陰,是另類的干支,因此太歲運行至每一個干支位,都有一個屬於它自己的名稱。記載這些名稱分別有《爾雅·釋天》和《史記·曆書》兩本冊籍,因此各有異同出現兩個版本。括號內的名稱是《史記》版。
歲陽十干是:甲:閼逢(焉逢),乙:旃蒙(端蒙),丙:柔兆(游兆),丁:強圉(彊梧),戊:著雍(徒維),己:屠維(祝犁),庚:上章(商橫),辛:重光(昭陽),壬:玄黓(橫艾),癸:昭陽(尙章)。
歲陰十二支名稱,《爾雅》、《史記》大部分相同,只有巳戌小異。子:困敦,丑:赤奮若,寅:攝提格,卯:單閼,辰:執徐,巳:大荒落(大芒落),午:敦牂,未:協洽,申:涒灘,酉:作噩,戌:閹茂(淹茂),亥:大淵獻。
按這些名稱排列,甲子應是“閼逢困敦”,若依《史記》,則曰“焉逢困敦”。兩者取捨,悉隨尊便。去年是丁丑,是爲強圉赤奮若。就以今日來說,是陽曆一九九八年四月廿九日,農曆戊寅年四月初四,可寫成“禩次著雍攝提格麥秋丙午之日。”禩即祀字,本義爲祭,於此作“年”解。據《爾雅·釋天》謂:“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曰載。”是則歲、祀(禩)、年、載,都是年的稱謂,麥秋是四月的別稱,丙午是干支紀日。有些甚至不記月日,只寫季名,如春季稱芳春、陽春,夏稱朱夏、炎夏,秋寫高秋、索秋,冬爲玄冬、隆冬等。季名之後泛寫穀旦,穀意爲善良,穀旦者謂良辰吉日也。
作爲現代人的我們,是否還用到這些古老的東西呢?我不是提倡復古,但,這些東西畢竟是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我以爲有必要去認識它,否則便像某些影視製作,演的是秦漢故事,然而佈景卻出現了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一幀古意盎然的書畫,配一點古典的東西來襯托,相得益彰,是未可厚非的。
假如說“祀”是商代的“出土文物”,然則“年”何嘗不是周朝的“古董”!歲、年、祀、載,音盡不同而其意則一。正因如此,詩詞對聯在講究平仄聲韻時,用哪一個字?於是有了選擇。美哉!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