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無處不飛花



鵲橋七夕說孟秋

  古代的節日不少是日月相重的,如五月初五、九月初九,還有七月初七,這個富有神話傳奇的大節日是爲七夕。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相會,後來攙入了迷信色彩,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壽等活動。《荊楚歲時記》:“七夕婦女結綵縷,穿孔七針,或以金銀鍮石爲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爲得。”兒時在鄕間,每見姑、姊輩以梳妝盒盛載三鳳粉、雙妹嘜生髮油、花露水、刨花、線(紮髮用的彩繩)、梳篦、鏡子,置香案,求織女教她們打扮,以期青春常駐。
  神話故事,特別是涉及愛情的,一經詩詞歌賦之文墨渲染,會分外煽情。秦觀的《鵲橋仙》,憑一句“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傳誦千古。寫“七夕”,明·楊宛的《鷓鴣天》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迢遞佳期又早休,鵲橋無計爲遲留。臨風吹散鴛鴦侶,對月空思鸞鳳儔。從別後,兩悠悠,封題錦字倩誰投?金梭慵整添愁緒,淚逐銀河不斷流。”據說作者楊宛爲明末金陵妓女,能詩,擅草書,一生曾兩度從良,後寡居更逢亂世,爲盜所殺。誠所謂天嫉紅顏,其命亦苦耳。
  淸董元愷的《浪淘沙》,同樣寫“七夕”,亦極具文采。詞云:
  新月一弓彎,鳥鵲橋環,雲軿縹緲度銀灣。天上恐無蓮漏滴,忘卻更殘。
  莫為見時難,錦淚潸潸,有人猶自獨憑欄。如果一年真一度,還勝人間。
  科技已進步到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織女之巧似嫌落後,可是“七夕”離情,始終是現代人難解之結。關漢卿曲云:“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雖近在咫尺,其可奈何!
  七月,是神話的七月,是詞客詩人的七月,更是天各一方,離人、遊子的七月,除了說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外,又可做些甚麼呢!
  七月也稱涷月,涷是暴雨,晉郭璞云:“今江東人呼夏月暴雨爲涷雨。”涷凍音近,其義不同。依十二樂律配,七月爲夷則。又據《爾雅·釋天》:“正月爲陬,二月爲如……七月爲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