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聞蟬啖荔銷九夏
兒時在鄕間喜以黏稠的膠脂塗在長竹竿的一端,把鳴蟬黐下來,放入火柴盒把玩,小心翼翼地聽其鳴聲。據說,如果失手把牠跌在地上,蟬便會失聲,從此不鳴。那時兒童們慣唱“秋蟬叫,荔枝熟,龍眼開花未有肉”這支歌仔。蟬和荔都是夏日產品。蘇軾詩云:“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枚,不妨長作嶺南人。”荔枝爲嶺南佳果,應是實至名歸。六月有一個雅號,是爲“荔月”,在南粵偶有所聞,其他各地是否一樣,恕我孤陋寡聞。
六月又名“且月”。且者次且,意謂行不進也。蓋六月陰漸起,欲遂上,畏陽,猶次且。這是淸·郝懿行對“且月”的詮釋。《詩經·小雅》句云:“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寧忍予?”徂音曹,始也。謂夏曆四月是夏季的首月,六月始入暑。匪人作不是人解。詩人遭逢亂世,流徙南方,無限憂傷感懷。孔穎達說:“人困則反本,窮則告親,故言我先祖非人,明怨恨之甚。”詩人滿懷怨懟地問,爲何天如此待我,竟忍心置予於此亂禍苦難之中?從《詩經》一句“徂暑”,成了六月的別稱。
此外,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詔,以六月六日天書再降,定爲天貺節,天貺者,天賜也。六月也稱“天貺”。
聞蟬啖荔固是人生一樂,六月飛霜和六月徂暑卻是折磨。如何對待悠長九夏,因人而異,因情而殊。歐陽修據案作字而銷晝暑。當其揮翰若飛,手不能止,雖驚雷急霆,雨電交下,不暇顧也。他說寫字不必取悅當時之人,垂名於後世,要於自適而已。文徵明卻說:“歐陽公嘗言夏日據案作書,可以消暑忘勞,然余揮汗執筆,只覺煩苦耳。豈公自有所樂也?”
如何銷暑散溽,還是元好問瀟灑,他在葉綠陰濃、池亭水閣中,觀海榴初綻,對老燕攜雛,有高柳鳴蟬,看着驟雨打新荷。他的人生觀就是這樣:“人生有幾,念良美景,休放虛過。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命友邀賓玩賞,對芳樽淺酌低歌。且酩酊,任他兩輪日月,來往如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