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無處不飛花



六月飛霜

  南朝梁蕭統《錦帶書·林鍾六月》有云:“三伏漸終,九夏將謝。”九夏是指夏季的九十天,而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農曆夏至後第三庚日起爲初伏;第四庚日起爲中伏;立秋後第一庚日起爲末伏。這樣說也許稍嫌空泛,就以今年(戊寅)爲例,夏至在五月廿七(農曆,下同),屬己亥日,十天干依次排列,己而至庚,即是說翌日五月廿八爲第一庚日;每十日逢一庚日,則閏五月初九爲第二庚日;閏五月十九爲第三庚日,那天便是初伏;又過十天,閏五月廿九爲第四庚日,是爲中伏;立秋在六月十七,是日屬丁日,丁後三天六月二十爲第一庚,就是末伏。三伏的總稱是“伏日”。伏者,謂陰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爲藏伏。如果不是像今年閏五月,平年的末伏在七月上、中旬之間,七月雖名爲秋,而其氣仍屬暑,而三伏天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六月,因此六月的別名爲“伏月”。
  華南地區,包括港澳,三伏天十分熱,但總比不上美國內華達州的炙人酣暑。然而處在這樣的高氣溫的街道上,縱使加上日曬也沒有汗水,是空氣乾燥所致;而我們這裏,天氣稍熱已汗流浹背,原因是潮濕、悶熱。像這種情形,稱之爲溽暑。《禮·月令》季夏之月:“土潤溽暑,大雨時行。”簡單八個字,道盡季夏燠熱潮濕氣候。六月又一名“溽暑”。
  儘管三伏溽暑,畢竟還有“六月飛霜”。遠古的有戰國鄒衍,被陷害下獄,獄中仰天而哭,時正炎夏,天忽降霜。後有關漢卿的《竇娥冤》。且聽這個弱女憤怒的泣訴:
  “我只道官吏每還復勘,怎將咱屈斬首在長街!第一要素旗槍鮮血灑,第二要三尺雪將死屍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災,咱誓願委實大。”
  十三世紀中葉,農村受到掠奪戰爭的破壞和城市經濟的畸形發展,高利貸盛行,竇天章借債無力償還,被迫以女兒抵債。反映當時的剝削和政治上的殘酷,公堂上嚴刑逼供,無法無天。竇娥臨刑前有三樁誓願:一、血飛白練,二、六月飛霜,三、亢旱三年。這就是戲劇上的冤假錯案“六月飛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