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朔月民間祭句芒
農曆二月又名朔月,朔,本指每月的初一,但這裡所談的並不是朔日,而是朔月。這故事得追溯到古之“中和節”。唐德宗貞元五年,李泌建議,下詔廢止正月晦日爲節日(晦是月之最後一日),並以二月初一(朔)爲中和節,與上巳、九日爲三節令,休假一天。所謂“中和”者,取其居春之中而和緩之意,民間釀宜春酒,以祭句芒,祈豐年,又以青囊盛百穀果實,互相餽贈,百官進農書,以示務本。正因爲中和節在二月朔日,故二月又名“朔月”。
上巳是農曆上旬的巳日。前文說過,除了紀年、紀月之外,紀日、紀時也有用干支的。今年的淸明節三月初九日,如以干支紀日,是日爲壬午,淸明前一日寒食節初八,應是辛巳日,這就是今年的“上巳”,古代三月上巳定爲節日,漢以前上巳節必取巳日,但不必硬性規定三月初三。自魏以後,一般習用三月初三,卻已不是巳日,徒負巳日之虛名而已。《元曲選》白仁甫《牆頭馬上》有:“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節令”之語,可見有些地區,“上巳”仍然是名副其實的“上巳”。
“如月”也是二月的雅號。《爾雅·釋天》謂“二月爲如”,大抵二月節氣,繼驚蟄後是春分,一如《義疏》所云:“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如如”乃佛家語,指一切諸法的理體。白居易《讀禪經詩》:“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二月之名可謂多矣,連它的本來名稱,加上“仲春”,屈指一算足滿十個,而二月的風光,想也是十足旖旎的:
歐陽修的《十二月鼓子詞》描寫二月:“江邊春色青猶短,天氣養花紅日暖,牽不斷,游絲百尺隨風送。”
宋·釋仲殊云:“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細雨中。”
江南二月,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道盡了仲春的美景。杜甫說:“二月已破三月來,漸老逢春能幾回?”際此“燕子不來春又去,滿庭紅雨落無聲。”夏天將接踵而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