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仲春之月律中夾鍾
農曆二月又名“踏青節”。蘇轍的《欒城集》:“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兩兩踏青行。”正是冰消雪融,花紅草綠的季節,郊野遠足,遊山玩水此其時矣。在今天很少有人談到“踏青”,把這日子改作慎終追遠,上墳祭祖掃墓的淸明節。有謂“冬至百六是淸明”。由冬至算起,一百零六天,應是陽曆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間。今年的淸明在陽曆四月五日,農曆三月初九。既屬三月,爲何把“踏青節”作爲二月之別號呢?蓋古時此節每因時因地而異,有的地方定在二月二日,也有定在三月三日的。
二月也稱“夾鍾”(亦作夾鐘)。夾鍾本爲古代十二樂律之一,十二樂律分作陰陽兩部分,各佔其六。陽稱爲“律”,陰名之曰“呂”。六律是:黃鍾、太簇、姑冼、蕤賓、夷則及無射;六呂有大呂、夾鍾、仲呂、林鍾、南呂及應鍾。淸·崔述《補上古考信錄》謂:《呂氏春秋》始以“律”與“曆”附會,因以十二樂律應曆法上之十二月。《千字文》:“閏餘成歲,律呂調陽”,此“律呂”當非樂律,而是曆法。
依六陽律順序與六陰呂交替編排,作梅花間竹式,以每一律、一呂代表一個月,陽律由太簇,陰呂由夾鍾始,依次爲太簇(正月),夾鍾(二月),姑冼(三月),仲呂(四月),蕤賓(五月),林鍾(六月),夷則(七月),南呂(八月),無射(九月),應鍾(十月),黃鍾(十一月),大呂(十二月)。(五月的蕤賓,蕤音蕊;九月的無射,射讀作亦。)
二月之所以別稱卯月,和干支紀年一樣,干支也用來紀月和紀日、紀時。不過這些方法主要用的是地支。紀月方面,十一月稱爲“子月”,則依次爲丑是十二月,寅月是正月,卯月是二月,如此類推。以干支紀日,就是每天用一對干支來表示,逐日進行紀錄,六十日一循環,這種紀日方法的使用,遠在甲骨文年代已有大量記載。今年的淸明節爲農曆三月初九日,以干支紀日,那天是壬午日,順延下去,初十便是癸未,十一乃甲申。稽諸史籍,干支紀日至遲從春秋時魯隱公三年(公元前七二二年)二月己巳日起,連續紀日,一直到淸代宣統三年(一九一一)止,計共二千六百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