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窗看澳門



價廉物美的春菜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這是杜甫與衛八久別重逢共膳的飯菜。雖是山餚野蔌,卻吃得津津有味,“一舉累十觴,感子故意長”,痛快!
  韭,葉細而扁,葉和花嫩時作蔬食,生葱熟蒜半病韭,把它煮成半熟,別具辛香。潮州美食以韭切碎作餡的餃子,蒸食或再煎香,十分可口,潮語謂之“菜粿”。韭之莖名韭白,根謂韭黃,花曰韭菁。韭之美在黃,蓋其未出土故。“雞跖宜菰白,豚肩雜韭黃”。陸游與村鄰聚飮,韭黃該算是“正菜”了。
  山餚野蔌中,以“春”字爲名的還有“春不老”。一名雪裏蕻,蕻是芥菜的變種,莖葉可食。嚴冬酷雪,諸菜凍損而蕻獨盛,故名雪裏蕻,也作雪裏紅。春不老以蕻醃製,爽口微辛,是醒胃的佐料。譚吉璁的《鴛鴦湖櫂歌》:“甕菜但攜春不老,匏尊莫問夜何其。”可見春不老不但可以下飯,亦堪佐酒。
  春蠒這名字很陌生,其實不然,它是一種很普通的食品。宋代的點心,有米薄皮春蠒,也有蘿蔔皮春蠒。蠒即繭字,春蠒的外皮像蠶繭,包着的餡像蠶蛹,說得明白點是今天的春捲。春蠒的製作,葷素咸宜,油炸食之鬆脆可口。
  素食之中多以植物爲料,韭本爲植物,奈屬五辛,不入齋菜之列。冬菰乃上乘之選,但價貴,以往農村人家難得一嘗。冬菰、魷魚算是南北海味的上品,是嫁娶納采的禮物,春節吃素吃不起冬菰,便以香蕈代替,買不起蠔豉改用淡菜。香蕈是菌類植物,又名香菰、香菇,狀似傘,寄生於桐、柳、櫟、楓等樹上。値得注意的是香蕈的蕈字音“信、遜”,和竹花頭的蕈字不同。後者音譚,是竹席。
  素葷烹調之法,不外蒸、煮、煎、炒、炸、燉、燜。但還有一法是炠。炠與煠同,用猛火去煮,如白炠羊肉之類。粤音讀士鴨切。若干餐館寫作白烚,非也。調味之法有所謂勾芡(打芡),以溫水將粉調成糊狀謂之芡粉,以芡粉把調味品黏着在菜餚上,使之入味,粤語謂之打芡。芡讀作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