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攬住條菜“嘴”佢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啼郎。過路君子唸一遍,一覺睡到大天光。”這段文字,以紅紙書寫,貼在大街小巷,供路人誦讀,據說可以止小兒夜啼。七十歲上下的人,相信都曾見過。當時社會落後,醫療不發達,人民窮困,可偏是旺丁不旺財,嬰兒多病,在無計可施的情况下,除了信賴“兒啼帖”之外,還可做些甚麼呢!
生兒育女,眠乾睡濕,箇中苦楚,不足爲外人道,故云“養子方知父母恩”。《詩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道盡父母照顧子女的劬勞。文中的鞠是指養育,拊是撫慰,畜作喜愛解,顧與復是反復照顧,腹乃懷抱也。
人已如此,鳥有甚焉。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敎言語,一一刷毛衣……”父母表現於對子女的關懷愛護,或子女對父母感恩盡孝,粤語用一個“錫”字表示。其實這不過是一個借音以求達義的方法。唯一的解釋是錫字與賜字通,以賜與的方式表示親愛。果眞如是,這種“錫”建築於物質的基礎上,很不健康。况賜是上予下,長予幼,尊予卑。如皇帝賜給寵幸的愛妃,沒有自下而上逆向的。也就是說,只有父母“錫”子女,沒有子女“錫”父母的機會。
“錫”實“嗇”也。嗇通穡。稼穡是農事的總稱,春耕爲稼,秋收爲穡。試想付出了耕稼的努力,自是珍惜秋收之穡。嗇復作儉解。《韓非子》:“少費之謂嗇。”引申爲愛惜謂之嗇。“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付出了艱辛的“稼”,寧有不“嗇”其漸肥之雛呢!親子或愛父母謂之嗇,粤語之“錫”(嗇)非無原因。
“媾女”場合中“嘴佢”與親人之嗇是兩件事,不可同日而語。“嘴”只有褻瀆了“嗇”的聖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