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窗看澳門



秋風漸漸涼

  中秋過後,下了幾場雨,天氣乍涼,明顯感到一點秋意。每年九月廿二至廿四日期間,是入秋後第四個節氣,名爲秋分。太陽自北向南,橫過赤道,在黃道與赤道相交的一點謂之秋分點。太陽到達秋分點,這一日晝夜長短平均。古之記載是:“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今年的秋分在九月廿三日,即陰曆八月廿二日。
  秋來到,漸漸涼,寒雁兒往南翔。梧桐樹,葉又黃,好凄涼,繡被兒空閒了半張。
  這闋《梧葉兒》是另類的“秋分”,用“繡被兒空閒了半張”,寥寥數字,道盡“太空人”的“秋分”寂寞。
  有人面對秋涼覺得傷感。它蕭索、悲涼。但相對於春的潮濕,夏的酷熱,冬的嚴寒,秋應是最理想的季節。秋有甚麼好?馬致遠說:“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可惜此地旣無霜露,更難找秋楓紅葉。然而“幸有香車迎淑女”,秋,是一個結婚的好季節。澳門的秋分,應是“秋婚”。有“秋婚”於是打起一陣“秋風”。
  “秋風”俗謂“打秋風”。狹義來說,是指藉故濫發請柬,收禮斂財;窮困的人向親友或略有關係的人乞取財物。《警世通言》:“他自不會作家,把個大家事費盡了,卻來這裡打秋風。”說得難聽就是“敲竹槓”。“秋風”原是“抽豐”,是抽取別人豐財厚帛。約定俗成,秋風一直打到現在。廣義來說,泛指套交情,向豪門顯貴認親認戚,拉關係,藉別人的聲望,提高自己的地位。所謂拉別人的裙,蓋自己的脚。《明人筆記》:“挾一册一卷,往而師一先生,謁當世大人數輩,投刺名下士數輩,歸而索贈言十數通,嘐嘐然,揭揭然,建鼓而號于人日:某吾師也,某吾友也!”像這樣大搖大擺誇誇其談,“少從某人遊。爲某之入室弟子”屢見不鮮。想起“我的朋友胡適之”的故事,打秋風,套交情,古今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