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窗看澳門



叧另叧三字音義不同

  “賣田唔賣稅”這是昔日粤東一帶的“二世祖”現象。他們靠祖蔭,不事生產,“家有二千,每日二錢,全無生計,用得幾年?”坐食山崩,於是賣田賣地賣屋,但又死要面子,賣田時聲明不轉名,繳稅仍由原業主負責,以保全顏面。當時民風淳厚,一切重信用,未見引起法律訴訟,買賣雙方均樂得這樣做。
  有落魄秀才,用一小紙角(用舊報紙摺成角粽形的紙袋)糴米,人問何物,秀才未說先笑,引腔朗說:“哈—哈—哈—米。”如果單說一個“米”字,一小紙袋米,太寒酸了。但聽者以爲是“蝦米”,一紙袋的蝦米,唔係嘢少,豈只不寒酸,簡直是“濶佬”。濶佬就是面子。
  倉廩實而後知禮節,衣食足而後知榮辱。窮,顧不得面子了,窮書生去做小偷,失業漢去打劫,這叫做“叧花塊面”。“叧”(圖畫的畫音),與剮、冎相同。被尖銳東西划破面皮謂之叧。是古時之凌遲,剝肉留骨的刑罰。
  和“叧”字差不多的“另”字,音令。馬致遠的《落梅風》:
  人初靜,月正明,紗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偏弄影,月沉時一般孤另。
  孤另即孤單、孤獨,分居、割開的意思。
  另外,《後漢書》:“讖書非聖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別字。”寫錯字,誤字謂之“別字”,俗稱“白字”。《陔餘叢考》:“字之音同而義異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謂別字。”如果把“叧”當“另”讀或寫,就是“別字”,不可不知,“別”字右邊的“”又與叧另有別。口字之下旣不是刀,也不是力,而是“”。“”字音牌,別也。“離”亦即離別,是故“別”字從“”,刀旁。一刀切開,從此隔別,“有都唔會見面”,廣東話說的“有”(有牌,很久的意思),由此而衍生。
  父母要搵食,將細佬哥孤另另留在家中,佢玩刀仔,另花塊面,眞係有痛咯!
  這段粤語對白,包含“另”“叧”“”三個形相近而音義都不同的字,希望讀者另眼相看,切勿寫“別”字或讀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