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窗看澳門



刺文雙頰斷配江州

  《水滸傳》第三十九回,潯陽樓宋江吟反詩,梁山泊戴宗傳假信。宋江因殺了閻婆惜,被斷配江州。一日在潯陽樓喝酒,臨風觸目,感恨傷懷,乘着酒興,磨得墨濃,蘸得筆飽,在那白粉壁上做了一首《西江月》: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邱,潛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讎,血染潯陽江口!
  擲地有聲,黃絹幼婦,外孫虀臼(注),是絕妙好辭。短短五十字,字字憤世嫉惡如仇。詞的開端“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作者是一個受過敎育,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可惜宋徽宗在位二十五年,鮮理國政,奸當道,忠良被黜,在這種“黃鍾毀棄,瓦釜雷鳴”的日子裡,國政橫暴,生靈塗炭,宋江被逼上梁山,更不幸刺文雙頰,配在江州。
  所謂“刺文”,是古代的墨刑,即刺字於犯人的額、面或臂上,並以墨染色,一如現在的紋身,且必須刺上犯罪的事由及發配所在。
  値得注意的是“刺”字,它和“剌”字形似而義殊。先撇開兩字的“刀”旁而談左邊的“朿”“束”,前者是開口的,音次。是木芒、草芒。手足肌肉被竹木芒等所傷,芒入皮裡肌肉謂之“創朿”,就是這種“朿”;後者是閉口的,音促,意思是捆住,如束縛、約束,或者作量詞,如一束鮮花。
  朿字刀旁的“刺”音次,指刺殺、刺繡、行刺、刺探。卡片謂之名刺。另一讀音爲“尺”,是痛的意思,如廣東人說的頭刺、骨刺等;束字刀旁的“剌”字音辣,第九低入聲,指違背常情事理,如乖剌、刺謬。另一讀音爲“啦”,是割開的意思。如剌心剌肺,引申而爲痛。他輸了麻將,刺口剌面,是面部表情痛苦,不歡不悅,一般口語讀作“乸口乸面”,諧音而已。
  註:黃絹是色絲,射“絕”字;幼婦爲少女,射“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射“好”字;虀與齏同,指蒜韮之類,屬五辛,辛入臼爲受辛,射辤(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