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禤褟似是而非
北宋文學、書畫家蘇東坡與王安石、秦觀、佛印和尙行酒令,創出一種怪體詩,上二句用兩字顛倒,下用二句詩押韻,分別闡發上二句的意思。
蘇東坡首先示範:
閒似忙,蝴蝶雙雙過粉牆;忙似閒,白鷺飢時立小灘。
繼而王安石也照格來一首:
來似去,潮翻巨浪還西注;去似來,躍馬翻身射箭回。
秦觀也不示弱,還以顏色:
動似靜,萬頃碧潭澄寶鏡;靜似動,長橋影逐酒旗送。
最後是佛印和尙,寫出民間風俗:
悲似樂,送葬之家喧鼓樂;樂似悲,送女之家日夜啼。
後有人仿作的亦不乏神品,如:
難似易,百尺竿頭呈巧技;易似難,執手臨岐話別間。
有似無,富兒辭借假躊蹰;無似有,騙子裝腔誇大口。
世事似是而非的例子多得很,正如年青小子蓄鬚,儼然老竇,老子一把年紀卻把鬍髭刮光,倒像是兒子;男的穿得密密實實,長頭髮,甚至紮髻結辮戴耳環,女的袒胸露臍,短髮。男似女,女似男,早已見怪不怪了。文字也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就如廣東人常見的姓氏——禤。不少人把它寫成“褟”字,原因是若干字典沒有字,活版印刷時代鉛字也沒有,甚至照相排版的字板也沒有,手民變通辦法是用“榻”字來改,而忽略了禤字的右上角從“罒”不從“曰”,甚至誤爲“褟”。褟與榻同音塔,衣部,是衣上縫綴的花邊,或作貼身汗衫解。而姓氏的“禤”字音喧,屬示部。純爲姓氏,據知明有
明德,當時只廣東有此姓,不過今天交通發達,人口遷徙流動變化也大,姓禤的就不只限於廣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