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簷前滴水不見倒流
近官得力,近廚得食,近學校爺孫得益。四年前送孫兒上學,放學後幼稚園老師招手叫我進入課室,敎我如何執筆寫字。據說敎育是要學校與家庭配合,老師在學校敎,家長在家中敎,可事半功倍。我除了接受老師的建議外,並萬二分地感謝她對我的敎誨。因爲學費是十分昻貴的,而且學額有限,不是人人有福氣能夠接受老師的耳提面命。她免費敎我,等如買魚腩搭魚唇——送嘅!
每天和孫兒一起上學,沿街觀賞他眼中“新”的事物,帶他吃喝、買玩具,其樂無窮。記得大同酒家有一副鶴頂格的楹聯:
大包易賣,大錢難撈,針鼻削鐵,只是微中取利;
同子來多,同父來少,簷前滴水,何曾見過倒流。
對兒孫的付與應是無條件的,根本不存在簷前滴水的問題。總之他長大後,成爲一個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人,老懷已感安慰。
有人說,現在那些“靚仔”眞難敎。“靚仔”是甚麼?靚是指粉白黛黑的裝扮,艷麗的樣子,至於難敎的“靚仔”,不但不艷不麗,而且十分醜惡,是浪蕩街頭,嬉戲里衖的一群,逃學、打架、酗酒、吸毒、高買,十三四歲做媽媽。
《水滸傳》五十一回“揷翅虎柳打白秀英,美髯公誤失小衙內”載:“原來這白秀英卻和那新任知縣舊在東京兩個來往,今日特地在鄆城縣開勾欄。那花孃見父親被雷橫打了……。”
勾欄是妓院,花孃是妓女。《輟耕錄》講得更淸楚:“婦女曰孃,娼婦曰花孃。”油頭粉面的慘綠少年,愛打扮,好姿整,雖屬仔卻有乸氣,故曰“花孃仔”,孃讀作“靚”第一聲,並簡稱爲“孃仔”。同樣,粗獷野性的女子,稱爲“男人婆”,雖屬乸而有佬味,是一個道理。花孃仔、花孃妹亦即飛仔、飛女。他(她)們不斷演變和進化,成爲今天的“油脂”、“曱甴”,是家庭的不幸還是社會的悲哀?!
又據《李氏中文字典》“愣字讀作LENG第一聲,“愣兒”:議人初經事故,細情不明而致現癡呆之狀者。是故在粤語中有愣仔”一詞,亦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