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建國以來關於李清照及其詞作評價問題的計論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女作家。她具有多方面的藝術天才,在詩、文、歌詞創作上,都取得突出的成就。而且,她還有一篇<詞論>,倡導“别是一家”説,使人耳目一新。
一九四九年以來,截至一九八五年六月,全國(未包括臺港地區)發表李清照研究論文二百餘篇,出版論文集、評傳、中篇小説、硏究資料各一種,通俗讀物若干種,整理出版李清照集四種,並建立紀念館,召開過全國性的學術討論會,等等。在詞史上,除了蘇軾與辛棄疾,李清照是最受重視的一位作家。同時,硏究者對於李清照問題,看法也很不一致,除了李煜,李清照是意見分歧較大的一位作家。
有關李清照問題的討論,大致可分兩個階段:(一)一九五七—一九六四年,爲第一階段;(二)一九七八—一九八五年,爲第二階段。
在第一階段旳討論中,肯定、否定、再肯定,產生了分歧意見,經歷了曲折的過程。
一九五七年,這是李清照研究工作開始的第一年。這一年,全國有關報刊、雜誌登載硏究論文十餘篇。繆鉞、程千帆、張志岳發表專文對李清照及其詞予肯定的評價。譚丕謨在其<宋詞>長文中,也對李清照備加頌揚。同時,這一年,黄盛璋發表有關事蹟考辨,提出李清照晚年改嫁問題,也爲硏究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
一九五八年,某些高等院校對有關李清照硏究中的所謂“資產階級觀點”開展大批判,李清照及其詞作遭到了徹底的否定。有人因肯定了李清照,不得不作了檢討2。
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二年間,學術界對於李清照及其詞作的評價問題,出現了分歧意見,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四年間,全國發表研究論文近五十篇。多數硏究者不讚成對李清照的全盤否定,在某些方面重新進行肯定的評價,但總的趨勢是:對於李清照的評價普遍偏低。
一九六三年以後,李清照研究論文已漸減少;“十年浩劫”,更是無人顧及。一九七八年開始,李清照硏究工作轉入新的發展階段,即再評價階段。七、八年間,全國發表有關硏究論文一百五十多篇,在詞學研究領域中,李清照似乎成了新的“熱門”。這期間,對於李清照研究中的問題,重新展開了全面的檢討。這是對於第一階段討論所出現問題的總清算,很有必要。而且,再評價階段也有一定提高與突破。有的研究者打破原有思想性、藝術性評析的模式,有了新的開拓,這無疑是硏究工作的一大進步。
現將兩個階段討論中所出現的分歧意見,歸納爲三個方面的問題,綜述於下。
一 關於李清照改嫁問題的爭論
宋代已有關於李清照改嫁的記載。明清以來,徐
、俞正變以及陸心源、李慈銘、況周頤等,曾爲李清照辨誣。一九三七年,夏承燾在<易安居士事輯後語>中,也曾指出:“今既知後序作於紹興五年,其時猶在張汝舟除名之後,即張汝舟紹興二年與李氏涉訟,易安猶爲趙家之一嫠。”3同樣反對改嫁説。
在第一階段討論中,黄盛璋發表<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年譜><李清照事蹟考>及<李清照與其思想>,對於李清照晚年改嫁事,進行反辨誣4。問題提出後,未及展開討論。至第二階段,辨誣與反辨誣才進一步展開論辯。
黄盛璋反對爲改嫁辨誣,堅持改嫁説,其理由是:(一)説李清照改嫁的是出於宋人的記載,胡仔、王灼、晁公武、洪適、趙彥衛、李心傳、陳振孫等七家所記,證實李清照確實改嫁。(二)宋代沒有人懷疑改嫁的眞實性。(三)《雲麓漫鈔》所載<投内翰綦公崇禮啓>確是李清照爲改嫁爭訟而向綦崇禮致謝的信函。黄盛璋依據宋七家記載,對明清以來辨誣者的幾種反證加以辯駁,認爲宋人記載並非僞造。
王仲聞作<李清照事蹟作品雜考>讚成黄盛璋的改嫁説,並進一步加以充實、論證5。
王延梯《漱玉集注》再版前言,亦力主改嫁説。稱:改嫁一事,在宋人的許多記載中已有定論,且有李清照<上内翰綦公啓>作爲鐵證,無容置疑。
爲李清照改嫁事進行辨誣的,有唐圭璋、潘君昭、黄墨谷、劉憶萱等。
唐圭璋、潘君昭於一九六一年發表<論李清照的後期詞>指出所謂“失節改嫁”事,實爲宋代上層社會對李清照這位才女的攻擊和誹謗6。一九八三年,唐圭璋發表<李清照絶無改嫁之事>一文,指出:“<後序>爲李清照最眞摯最可信之生平實錄,作於紹興五年(一一三五年),據此,完全可以佐證李清照絶無於紹興二年改嫁之事。”7一九八四年,唐圭璋發表<讀李清照詞札記>進一步對改嫁事加以辨誣。唐圭璋説:“關於李清照改嫁之説,自宋七家著錄,似成定論。明徐
首揭其僞,清盧雅雨、俞理初、陸心源、李蒓客、況蕙風諸家反覆硏討,皆辨此説爲僞。乃近人復翻舊案,據謝綦崇禮僞啓,憑主觀臆測,多方羅織,橫加誣蔑,以爲李清照確曾改嫁。余以爲,自來社會上婦女,因夫死而改嫁,原屬常事,但必須實事求是,確有明證,方足以令人信服。清照果有改嫁之事,自不必爲之隱諱;若實無其事,誤信市井小人之謠言,誣蔑賢媛,亦系巨謬。”8
一九八零年,黄墨谷作<翁方綱〔金石錄〕本讀後—兼評黄盛璋〔李清照事蹟考〕中“改嫁新考”<及>一投内翰綦公崇禮啓〕考辨—兼評黄盛璋〔李清照事蹟考〕中的“改嫁新考”>,對黄盛璋的改嫁説,一一加以駁斥。黄墨谷指出:(一)宋代記載李清照的七條材料,以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所載最爲具體,但這條有具體年月的材料,與李清照其它有關生平材料發生矛盾。周密《齊東野語》曾指出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有舛訛,不能説《要錄》所記就是不容置疑的可靠材料。(二)宋人沒有替李清照改嫁辨誣,改嫁便屬實,那麼,今天研究歷史人物,是否祇能作古人的應聲蟲,而不能提出不同的看法?(三)<投内翰綦公崇禮啓>不是李清照原作。《雲麓漫鈔》所載<投内翰綦公崇禮啓>,内容羼雜,文筆劣陋,被篡改的蹟象是很明顯的。黄墨谷認爲:考察李清照的生平事蹟,證實其是否改嫁,必須以其僅存的傳記式文字<金石錄後序>爲主要依據。<後序>以“易安室”署題,證實清照未曾改嫁9。以後,黄墨谷並有<爲李清照“改嫁”再辨誣—答榮斌同志質疑>一文,對持改嫁説者所提出的新問題,進一步加以辯駁,證實李清照絶無改嫁事10。
劉憶萱發表<李清照硏究中的問題—與黄盛璋同志商榷>一文,對<謝啓>提出質疑,以爲《雲麓漫鈔》是一部筆記之類的著作,“其中也有記載失實之處”。並以爲,明清以來許多人對<謝啓>提出疑問,有不少蹟象可以説明,<謝啓>是經過篡改的僞作。因此,劉憶萱指出:黄盛璋的<新考>是站不住腳的11。
近幾年來,爲李清照改嫁辨誣的文章還有陳友琴的<李清照及其〔漱玉詞〕>12和鄭國弼的<李清照改嫁辨正>13等。
二 關於李清照詞所體現思想情感的評價問題
一種意見認爲,李清照是我國詞史上一位傑出的女詞人,她前期的詞體現了對生活的熱愛,基調健康,後期的詞體現了愛國主義思想情感,深切動人。認爲,李清照詞中所體現的思想情感與當時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共通處。
唐圭璋、潘君昭説:“年輕時候的李清照,性格爽朗,不但注意政治,而且還敢於針對現實,直抒己見。……她的前期詩詞中有一部份確能表露出她不受禮教束縛的思想和樂觀開朗的性格。”並説:靖康之亂,“李清照親身經歷了顚沛流離的亂離生活,親眼看到哀鴻遍野的慘酷現實,這又促使她的思想起了新的變化。她對偏安江左、不思恢復的小朝廷表示不滿,對辱國求和、任用奸佞的最高統治者進行諷刺;而對淪陷敵手的故鄉,則又抱著收復在望的信念。這些積極的思想傾向,就使得她的後期詩歌放射出愛國主義的光芒”14。
王延梯、郭延禮説:南渡後,李清照詞“主要表現了國破家亡後的凄慘心境和痛苦感情,帶有深沉的感傷情緒”,但卻“表現了詩人的故國之思和家國興亡之恨”,“表現了一定的愛國情緒”15。
王季思説:“李清照出身貴族,她夫家又是貴族。她詞裡所寫的‘瑞腦金獸'、‘寶馬香車',都不是勞動人民生活裡所可能有的”。然而“李清照在<一剪梅><醉花陰>等詞裡寫她對趙明誠的懷念是深沉的”。“在她丈夫死後寫的<武陵春><御街行>等詞裡,同樣見出她對丈夫的愛情的深沉與專注。比之當時許多詞人的青樓題贈之作,應該肯定她在詞裡所表現的愛情比較健康,也比較容易爲勞動人民所接受”。並説:“李清照在南渡以後寫的詞,如‘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如‘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表現她對北宋時期的汴京和淪陷了的故鄉的懷念。她所懷念的具體生活内容當然也跟勞動人民不同。然而她要重睹中州盛日的三五元宵,重回故鄉,在歸來堂過校書、賭茶的生活,她在政治上也必然傾向於主張出兵收復失地的主戰派,而反對對敵人妥協投降的政策。就這方面看,她的思想感情是跟當時廣大勞動人民相通,跟以宋高宗、秦檜爲首的妥協投降派矛盾的。”王季思認爲:不能因爲李清照詞裡沒有直接表現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就全面否定了她16。
另一種意見,對於李清照詞所體現的思想内容及其情調,基本上持否定態度。
郭預衡發表<李清照詞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値>一文,指出:“她在北宋亡國之前,對於國計民生並不關切,她寫於這個時期的作品沒有提出過或涉及過有關國計民生的問題”。“如果説在這期間寫了愛情的悲歡,便算是反封建,便算是追求美好的生活,便算是有理想,像有的論者所推論的那樣,我則認爲這是對李清照的不虞之譽,不符合李清照作品内容的實際情況”。並指出:李清照的詞,“不是事變當中那種昂揚的積極的時代精神的反映,而是一種比較低沉和消積的時代情緒的反映,是一種哀鳴和挽歌似的作品”。“如果説這樣的情感就應該被理解爲愛國情感,則文學史上的愛國作品將多不勝舉”,“這未免貶低了愛國一詞的含義”17。
除了以上兩種意見,從一九五八年開始,在大躍進、敎改的特定社會環境中,人們對於李清照及其詞作的批判,許多已超出學術討論的範圍,不足爲訓。
一九七八年以後,學術界認爲李清照是一顆燦爛的明星,給予肯定的評價。平慧善説:“李清照詞的創作以靖康之亂分爲前後兩期。”總觀李清照“前期詞作寫少女少婦的日常生活與愛情悲歡,反映了詞人熱愛生活的性格與熾熱的情感”。李清照後期寫了大量抒發哀愁感情的詞,“不僅抒發了個人身世之悲,而且寄寓了深沉的故國之思,表現了李清照明顯的愛國主義感情”。“從詞史上看,用詞的形式表現愛國思想,李清照是較早的一個,她在詞中通過身世之悲抒發了家國之恨,這是極爲可貴的”18。
孫乃修認爲:李清照的詞是“苦難時代的靈魂絶唱”。“李清照詞是完全把時代風貌情感化了的藝術結晶品,即時代通過她個人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來”。“她像一顆明亮奪目的流星,閃現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19。
對此,有的硏究者指出:以前對李清照的不公正的評價,已經爲人們所拋棄,現在有人對李清照的成就和地位評價過高,這是不妥當的。沒有必要以貶低其他作家來搞反襯和突出20。這一看法已爲學界所注視。
三 關於李清照<詞論>的評價問題
李清照著<詞論>,歷評前輩諸公歌詞,並倡“别是一家”説,自宋至今,向爲人們所重視。一九四九年以來,兩個階段的討論,都涉及到對於<詞論>的評價問題。研究者提出疑問,並初步進行探討。
(一) 李清照提倡“别是一家”説,是否符合詞的發展趨勢?
一種意見認爲:李清照“别是一家”的理論主張與詞的發展趨勢相違背,對詞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夏承燾在<評李清照的〔詞論〕—詞史札叢之一>一文中提出:“李清照的詩和詞基本上都該肯定,她論詞的理論卻大部份應當批判。”説:“李清照提出那麼嚴格的要求,好像是柳、蘇兩派的提高;其實若就宋詞發展的規律來考察,她這篇文字是對宋詞的發展起阻礙作用的。”夏承燾認爲:“詞和詩原應該各有其不完全相同的性能和風格;但在李清照那個時代,詞的發展趨勢已進入和詩合流的階段,不合流將沒有詞的出路;在民族矛盾大爆發的時候,詞要接受這個時代的要求,也必須蜕棄它數百年來‘艷科'的舊面目,才能分擔起當前的任務。”21
劉遺賢從内容及寫作方法上,對“别是一家”説進一步加以批評。指出:李清照醉心於詞的形式,把形式絶對化,以詞必須協律這點來強調“别是一家”的説法是不足爲訓的22。
王延梯認爲:李清照“竭力反對蘇軾的‘以詩爲詞',反對蘇軾打破詩詞界限、衝破音律的束縳”,“如果聯繫宋詞發展的歷史看,這種主張就未免有些保守”23。
另一種意見認爲:李清照“别是一家”的理論主張是符合詞的發展實際的。
黄墨谷説:“與夏先生的立論相反,清照的<詞論>是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時代慢詞發展的繁榮面貌。這個繁榮面貌是五代以後,中原息兵,社會生活曾經一度安定的反映。李清照的<詞論>論述了唐、五代、北宋詞的發展和創作經驗,提出詞别是一家的明論,提出詞應協律,詞應主情致,典重高雅,尚故實鋪敘渾成諸法度。她的這種見解是有她自己創作實踐上的一定依據的。”24並説:“李清照這篇<詞論>是詞學中不可多得的文獻。它不但有助於研究李清照,對研究詞學理論也有參考價値。”25
(二) 李清照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是否相一致?
一種意見認爲:李清照的理論主張和她的創作實踐是互相矛盾的,她的理論很高,標準也很高,自己並未認眞實行過。
夏承燾説:“我們讀她的《漱玉詞》,常會懷疑她的創作並不能實踐她自己的文學理論。”26
黄盛璋説:“清照論詞理論很高,標準也很高”。“然而奇怪的是,符合這些要求的並不是李清照而是周邦彥,清照自己也並未依著做,有時候甚至背道而馳。例如典重與尚故實就與她淺俗清新的創作風格全相達反”27。
另一種意見認爲:李清照的理論主張和她的創作實踐基本上是相一致的。
黄墨谷認爲:“李清照對詞的傳統創作方法是有所領悟的,例如‘鋪敘'法,《漱玉詞》確實能夠爲它舉出一些範例。”並指出:雅飭,渾成、鋪敘、典重,是“詞的傳統風格和傳統創作方法”,也就是詞的“故實”。李清照的《漱玉詞》,是與這標準相符合的28。
徐永端説:“李清照創作實踐基本上與她的理論一致。(當然,不是完完全全的一致。)像<聲聲慢>這個詞調,李清照<詞論>説:‘既押平聲,又押入聲。'我們看到與她同時人的<聲聲慢>多數是押平聲的。獨有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一首選用了入聲,這難道是無意的嗎?難道不是因爲她選用急促的入聲韻更足以表現她的抑鬱的情懷嗎?”29
(三) 李清照對於北宋諸詞家的批評是否正確?
一種意見認爲:李清照對前輩諸公的批評,是目空一切的表現。
黄盛璋説:“這篇詞論寫作時間可能相當地早,她的前半生在北宋時代生活上一般是美滿如意的,本身沒有遭遇到甚麼大的波折或困頓不順之境,因此她驕傲目空一切,輕視前輩的成就,詞論的口吻是和她早年的情況相符合的,由於處處想逞才華,顯本領,長調鋪敘祇不過是符合社會聲樂的需要,而講尚故實掉書袋也並不足以表現她的才能,結果就祇有向字句和詞意上創造新奇,壓倒别人。”30
一種意見認爲:李清照對前輩諸公的批評,不盡公道。
王學初説:“清照此文,苛求太甚。北宋詞幾無一佳作。清照雖侈談聲律,以聲律爲品評準繩,而清照在詞之聲律方面之成就,未必能如北宋早期之柳永,以及北宋末年之大晟府修撰諸人。雖今人或有言其善用雙聲疊韻字及細辨四聲,似亦出偶然,並不每首如此。宋人祇言蘇軾詞或不合律,未有言及晏殊、歐陽修者。清照此評不公,故胡仔以‘蚍蜉撼大樹'詆之。”31
一種意見認爲:李清照譏彈前輩,確能切中其病。
黄墨谷指出:<詞論>中説:“晏苦無鋪敘”,符合《小山詞》的實際。説“賀少典重”,“確是道著了賀詞的短處了”。説秦觀“少故實”及黄庭堅“多疵病”,也正是他們的“弱點”32。
此外,對於<詞論>的眞僞問題,硏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除了以上三個方面的問題,兩個階段的討論還涉及到李清照詞的藝術成就問題。一九六一年,夏承燾曾撰專論,探討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指出“她傳誦的名作,不但合了卷子聽得懂它的語言美,並且也聽得懂它的聲調美”。對於李詞的藝術成就,給予極高的讚許33。但是,在第一階段,此類文章仍甚少。比較全面地探討李清照的藝術成就,是從第二階段開始的。有關文章有黄海澄<從藝術性上看李清照的詞>34、楊燕<淺談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35、熊大權<文藻辭采訴衷情—談李清照詞的語言特色>36、傅經順、傅秋爽<論李清照詞的婉約特色>37、朱德才<《漱玉詞》的藝術魅力>38以及仲建平<談李清照詞的音樂美>39和宋玉書<試談“易安體”的藝術特色>40等。硏究者對於李清照詞的藝術成就,一致持肯定態度。
一九四九年以來的李清照硏究工作,經過兩個階段的討論,有關問題均已涉及,有著不同看法的硏究者,也得到了充份發表意見的機會,成績是可觀的。但是,在討論過程中,有的研究者還提出一些新問題,例如:李清照的<詞論>爲何不曾提及周邦彥?婉約詞發展到李清照是不是就到頂了?李清照的“易安體”究竟有何特色,其美學價値何在?李清照在詞史上的地位及影響,應當怎樣評價才算恰當?等等。這説明:如何在兩個階段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專門的理論探討,將研究工作引向縱深方向發展,這是擺在硏究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期待著今後的研究工作能有進一步的提高與突破,以取得更大的成績。
附注
1 此文於一九五七年五月十四日起在北京《敎師報》上連載。
2 見黄偉宗<試論李清照>(《中山大學學生科學研究》一九五八年第一期(及<論李清照>(一九五六年五月三日北京《光明日報》)。
3 載《唐宋詞論叢》。
4 分别刊載於《山東省誌資料》一九五七年第三期,北京《文學研究》一九五七年第三期及太原《山西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五九年第二期。
5 北京《文史》第二輯。
6 南京《江海學刊》一九六一年第八朝。
7 長春《社會科學戰線》一九八三年第三期。
8 南京《南京師大學報》一九八四年第二期。
9 載《重輯李清照集》。
10 濟南《齊魯學刊》一九八四年第六期。
11 13 濟南《齊魯學刊》一九八四年第二期。
12 淮陰師專《古代文學專題》。
14 <論李清照的後期詞>,南京《江海學刊》一九六一年第八期。
15 <怎樣評價李清照的詞>,濟南《山東文學》一九六一年第十二期。
16 <漫談李清照的詞>,一九五九年八月三十日北京《光明日報》。
17 北京《文學評論》一九六一年第二期。
18 <李清照詞再評價>,杭州《杭州大學學報》一九八零年第二期。
19 <苦難時代的靈魂絶唱>,濟南《柳泉》一九八一年第四期。
20 趙山林<談談李清照詞的評價問題>,濟南《山東師大學報》一九八四年第三期。
21 載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北京《光明日報》。
22 <關於李清照〔詞論〕中的“别是一家”説的一點不同的看法>,一九六一年九月十日北京《光明日報》。
23 《漱玉集注》前言,山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四月濟南第一版。
24 <談“詞合流於詩”的問題>,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五日北京《光明日報》。
25 <對李清照“詞别是一家”説的理解>,《重輯李清照集》附錄,齊魯書社,一九八一年十一月濟南第一版。
26 <評李清照的〔詞論〕——詞史札叢之一>。
27 30 <李清照與其思想>。
28 31 <關於李清照〔詞論〕中的“鋪敘”等説初探>,北京《文學評論叢刊》第九輯。
29 <漫談李清照的〔詞論〕>,北京《文學遺產》一九八零年第一期。
30 《李清照集校注》第二零零頁,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北京第一版。
32 <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北京《文學評論》一九六一年第四期。
33 一九八零年二月二十七日北京《光明日報》。
34 濟南《齊魯學刊》一九八零年第六期。
35 南昌《江西大學學報》一九八一年第二期。
36 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一九八四年第一期。
37 北京《文學評論》一九八四年第五期。
38 南京《江淮論壇》一九八二年第五期。
39 沈陽《遼寧大學學報》一九八五年第一期。
—— 原載沈陽《遼寧大學學報》一九八六年第五期
又載《建國以來古代文學問題討論舉要》。齊魯書社,一九八七年四月濟南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