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五年



陳履安參選與李登輝危機

  近年潛心佛學的台灣“監察院院長”陳履安,前日突然宣布參與台灣“總統”選舉,其後又毅然決定退出國民黨,“理由”是,不想因爲參選“讓黨爲難”。陳履安的一進一退,在國民黨内部造成很大的震撼。
  現在美國的星雲大師把陳履安的決定説成是“以出世超俗的思想,做積極入世的事”,那不過是宗教術語的故弄虚玄。陳履安的參選自白已經説得很清楚,他要棄國民黨而去,同李登輝一爭台灣“總統”寳座,是鑒於“台灣發生各種問題,使人心不安”。尤其語重心長的,是陳履安把“當局處理兩岸問題的態度”視爲他“該站出來”的重要原因。陳履安在政治上自立門户,藐視國民黨高層預期推舉李登輝爲“總統”候選人的決策,再次表明李的“兩個中國”的政策惡化兩岸關係,危及台灣同胞的福祉,已爲他自己製造了愈來愈深刻的政治危機。儘管他的同僚近期一再疾呼“維護領導中心”,亦無濟於事。
  同陳履安的參選會同樣産生李登輝政治危機效應的,是台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郝龍斌於十六日宣佈退出國民黨,加入新黨,不再接受國民黨的“立委”候選人提名。郝龍斌是國民黨副主席、前任“行政院院長”郝柏村之子。他曾發“孤星照不亮滿天的晦暗”的聲明,指國民黨“對中共試射導彈謀事不周,對彰化四信、國票弊案因應無力,犧牲大多數的權益以掩飾政府的無能”。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郝龍斌的退選是郝柏村和幾個國民黨“非主流派大老共同決定的”。顯示島内問顯叢生與李登輝向大陸挑釁的政策正引起國民黨内非主流派的强烈不滿,有意利用選舉的機會,向李登輝發動攻勢。郝龍斌投向新黨,是宣告進攻的開始。
  台灣高層對於上月大陸導彈演習後島内支持李登輝連任的勢頭未有消減的現象,沾沾自喜,大肆渲染。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李登輝的“務實外交”的實質及其嚴重後果己爲愈來愈多的人所認識,情况便發生急劇的變化。批評李登輝之聲四起,包括政界、工商界、學者和平民。在大陸宣佈八月導彈演習後,民意調查顯示,李登輝的聲望下降了六個百分點。
  最能深刻揭露李登輝的“名統實獨”的政策將給台灣帶來巨大災難的,大概要算台灣“總統府資政”林洋港。他力陳李登輝向來“對統獨問題態度模糊、曖昧”,“連島内的百姓都對他産生懷疑”,“目前兩岸關係如此緊張,只是大陸對李登輝一系列言行的一個總回應”。林洋港敦促台灣當局不宜再有刺激大陸的言行,“因爲一旦兵戎相見,台灣的民心就會崩潰,外國投資者就會撤離,本地資金也會迅速外流,台灣的生機就會慢慢窒息,現時積聚的一千億美元外匯儲備亦會化爲烏有”。
  林洋港這番話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從實際出發,也是所有批評李登輝破壞兩岸和平關係人士所最擔憂的後果。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李登輝及其高層同僚仍無動於衷,繼續把“發展兩岸關係”從屬於“務實外交”所製造的“兩個中國”的框架之中,視台灣兩千一百萬同胞爲當局錯誤政策的人質和籌碼。長此下去,必將引起島内各界更强烈反對,把李登輝陷於無法解脱的政治危機中。
  九五年八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