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台灣“金錢外交”自取其辱
據今年台灣“外交部”《施政預算報告》顯示,台灣將撥款二八點一九億元新台幣,作爲台灣“國際事務活動”的經費。
該報告書聲稱,這二十八億多元的新台幣,有四大用途:一、“鞏固”台灣現有的“外交關係”,爭取國際“友誼”;二、對外贈送金錢,“視友邦情况”及“政策上之考量”或“自由國家”等地區之“國際機構”的需要,給予“必要之援助”;三、“積極營造”台灣“參與”聯合國的有利環境;四、積極爭取加入台灣尚未加入的政府間的重要國際組織。
台灣除“外交部”外,還有十六個駐外單位提出編制預算,藉推動“國際事務活動”,伸手要求大量撥款。
台灣當局聲稱全方位推進“金錢外交”,但重點放在美國,認爲只有台灣與美國的關係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才能真正改變台灣的國際處境。據美國司法部的報告透露,一九九一年註册的代理台灣游説的公司或個人共五十一家,獲酬總數達五一零點三萬美元。五十一家游説公司以外貿方面佔大宗,其中台灣“經濟部”的“國貿局”和半官半私的外貿協會各有十一、二家説客,佔了接近半數,花費也最多。
此次李登輝訪美,得力於美國參議員穆科爾斯基牽頭,一再在美國國會發起“年度聯署行動”,邀請李登輝前來美國。穆科爾斯基一伙如此賣力,完全是爲台灣的“金錢外交”所迷。台灣當局委任華盛頓卡西迪公關公司,以四百五十萬美元的“超行情”價格,僱用於台灣國民黨主持的“綜合研究院”,負責聯絡美國的親台國會議員“聯署邀請李登輝訪美”。克林頓基於其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考慮,不斷調整其對台政策,企圖“以台制華”,因而出現了批准李登輝入境的鬧劇。
李登輝、連戰等强調其策略和方式的彈性,即所謂“要裡子,不要面子”,利用“度假”、“過境”、“觀禮”等名義,繞過一些國家不願或不便公開與台灣發展官方關係的障礙,而與這些國家“靈活”建立和發展高層次、高水平的“實質”。
台灣儘管百般屈膝,厚顏無恥,“金錢外交”仍頻遭鎩羽。台灣爲了爭取二零零二年亞運會的主辦權,表示如通過在高雄舉行,將全部承擔體育代表團的旅費和逗留費用,甚至還可以捐贈一千萬美元予亞奧理事會。但亞奧理事會決議,第十四屆亞洲運動會舉辦權是韓國,地點在釜山。灑下收買性質的大量金錢仍發揮不了作用,台灣徒自取其辱。
中國人民堅決反對李登輝以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爲目的的所謂“擴大國際生存空間”的活動,但對台灣同外國發展民間性經濟、文化往來,從來不持異議。台灣當局靠重金買“外交”,出乖露醜,耗擲民脂民膏,即使一時得逞,歸根到底,注定是要失敗的。
九五年六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