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四年



“台灣話”不就是“閩南話”?

  最近,台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在香港一家報紙的副刊上開闢了《蔡志忠遊大陸》的漫畫專欄,其中一組“泉州移民”,讀了令人忍俊不禁。漫畫描繪一批台灣遊客到福建泉州,受到當地人以“閩南話”熱情招呼。台灣客少見多怪道,“原來你們泉州人也講我們的台灣話啊。”泉州人不無調侃地回答説,“坦白講,是你們台灣人講我們的閩南話啊!”
  這一組漫畫令人莞爾之餘,也説明了台灣與大陸閩南地區的緊密關係。這就是説,目前大多數台灣人,其祖先來自福建的漳、泉地區,他們的後代至今講的是“閩南話”,並不是什麼游離於中國之外的“化外之民”。其實豈止語言,閩南移民帶到台灣的還有他們的整個生活習慣、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他們甚至將老家的廟宇照原樣蓋到了台灣,用老家的村名命名新的拓居地。所有這些,都揭示了閩台兩地血濃於水的骨肉同胞的關係。
  不知怎麽的,最近一段時期,“閩南話”這種中國方言在台灣變成了狹義的“台灣話”,與“中國話”(亦即普通話)似乎鬧起了對立,李登輝在與日本人司馬遼太郎對談中,也特别談到語言問題。他認爲,“台灣人想聽的事若用方言來演講,則大家馬上就了解,很容易引起共鳴。若用中國語講講看,那是不通的。直接用台語表達的話,就會被認爲是能爲他們設想的人。”還説“我現在帶頭講台語,已非如此做不行了。”李登輝有意拔高“台灣話”,拋棄國語,將方言作爲政治動員的工具,意在製造省籍隔閡排斥“外省人”,擴展自己的勢力。這實際上也是爲“獨台”或“台獨”張目。
  其實,不論是閩南話(“台灣話”應歸入這一方言範疇)、潮州話、客家話、廣東話……,都是中原古漢語衍化而成的兄弟方言。愛國史學家連横在完成《台灣語典》鴻篇巨著之後説,“台灣文字傳自中國,而語言多沿漳泉。”他用翔實可靠的材料説明了絶大多數台語是有音有字,每字皆有來歷,許多字的讀法出自周秦。《台灣語典》從語言方面論證了台灣與大陸的血肉聯繫。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有了統一的語言、文字,各民族、各區域就能夠緊密團結,也才能夠更好地互通信息。爲了各民族的團結,爲了國家保持統一,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倡導“書同文、語同音”以達致“人同心”。這是非常有見地的,至今仍有其現實意義。
  當然,由於歷史形成的習慣和文化差異,各區域的中國人有講自己地方語言的自由,但這和推廣普通話——國語並没有矛盾。只有故意拔高方言,排斥異己,才是真正的封閉落後意識,國人不足取法。
  李登輝玩弄語言把戲兜售“台獨”意識,除自暴淺陋外,也説明了他只不過是孫中山事業的背叛者,並不是真真正正在爲台灣人民謀利益福祉。政治野心一旦衝昏頭腦,有些人就會做出數典忘祖的倒行逆施。
  九四年九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