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太史公足行天下的啟示
翻讀一些歷史人物的傳記,無意中發現他們青年時期,大多有一段足行天下的經歷。這樣的經歷,對其日後思想上的成熟、學術上的成就,影響都很深遠。在一些人身上,甚至還起着奠基性的作用。
打開《史記》,人們常為司馬遷將紛紜繁雜的歷史事件,表述得如此脈絡分明、氣勢不凡而驚嘆,為他把個性不一的歷史人物,塑造得這樣有聲有色、栩栩如生而叫絕。司馬遷能用他畢生的心血,結出這樣一顆史壇藝苑上熠熠閃光的金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二十歲前後,曾作過一次足跡幾乎遍及全國的大遊歷,將自己的汗水,揮灑在祖國的江河大地上。
司馬遷遊歷的路線,較流行的說法是:從京師長安出發,途經河南南陽至南郡(現湖北江陵縣)渡江。接着訪問了屈原沉身之地,考察了帝舜南巡時葬身的九嶷山。“浮於沅湘”之後,他登廬山、上會稽山,收集帝禹的傳說並“探禹穴”。接着,渡江北上,到達江蘇淮陰,從當地父老口中聽到淮陰侯韓信的生動故事。然後跨淮水,溯泗水,抵山東曲阜,觀看孔子的廟堂、車服、禮器等遺物及儒生們按時習禮的情景。爾後,遊覽了秦始皇南巡時刻石的鄒嶧山,走訪了項羽的都城彭城,察看了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的故鄉以及他們揭竿而起之地——現在的安徽宿縣。後又西行,經蕭何、劉季的家鄉豐縣到碭縣,再到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訪問“夷門”,聽取秦魏最後一戰的故事。最後過大梁而西,返回陝西長安。
司馬遷的這次青年漫遊,真是一次壯行。“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宋朝散文家蘇轍,用這樣幾句話精當地概括出了這次漫遊對司馬遷日後寫作《史記》的極大意義。他說的“奇氣”,就是指司馬遷遊歷四方、開拓見聞以後,寫起文章來高屋建瓴,奔放浩蕩。
司馬遷的經歷生動說明,足行天下,好處甚多。它既可增長知識,開闊胸襟,又可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熱愛錦繡山河的高尚情趣;既可學會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本領,又可提高寫作水平和科學研究能力。當然,最主要的,還在於可以廣泛接觸社會,面對現實,了解民情,把握時代的脈搏,傾聽群衆的呼聲。
古人對“足行天下”的好處,體會頗深。他們常把“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相提並論。“讀書”和“行路”,是認識客觀世界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既“讀書”又“行路”,這裡不就包含着一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嗎?不也有着一個讓實踐來檢驗真理的含意嗎?
提倡“行萬里路”,並非着意要放下學習和工作,到處去遊山玩水。為避免誤解,有必要進一步加以闡釋:在“讀書”的同時為什麼要強調“行路”?因為青年時期是長身體、長知識、長才幹的黃金時代,抓緊這個時間,利用一切機會,創造各種條件,積極參加社會鍛煉,盡可能多地接觸生活,了解社會,對增長見識,開闊眼界,豐富感情,都是十分必要的。“行路”是一種實踐活動,它不僅是“讀書”的補充,而且是另外一種更生動、更具體的“讀書”形式,是對活的書本的極為有益的學習。那麼,對工作在身和學習緊張的青年人來說,“行萬里路”能不能辦到呢?能。例如,在節假日或業餘時間,到附近的科研單位、工廠、博物館、烈士紀念館去參觀,到名山勝水去郊遊,就很有好處。不論是巍巍天山還是滔滔東海,是浩浩戈壁還是茫茫西沙,蒼茫大地上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一塔一碑,裡面都蘊含着無窮的奧秘,值得我們去撥開歷史的風塵,尋根究底地探索一番。縱然是登高遠眺,也大可抒懷暢想;念天地之悠悠,思任重而道遠。放眼未來,青年朋友不僅要“足行天下”,還要翱翔天際,“騰飛世界”啊!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