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打龍袍
京劇傳統戲有一齣《打龍袍》。包拯陳州放糧路遇宋仁宗趙禛的生母、流落在民間的李宸妃申冤,回朝奏知仁宗,經詢問老太監陳琳,揭出了廿年前劉妃郭槐“狸貓換太子”迫害李宸妃的冤案。仁宗龍車鳳輦迎接生母李宸妃還朝,跪地請罪,宸妃命包拯責打仁宗。包拯不敢冒犯,請仁宗脫下龍袍,叫小太監扯起,輕輕打了幾下,算是懲罰了皇帝。
包拯這個“假打”的行動使李宸妃這老太婆很高興,唱道:“好一個聰明小包拯,打龍袍猶如臣打君,內待看過金钂翅”……“聰明”,那意思是“識做”、“識相”、“明白意思”,於是給老包拯換紗帽翅兒,封包拯“太子太保在朝門”,“再賜你上方劍一根,滿朝文武你管定、三宮六院任你行”——還給了很大的權力。老太太末尾兩句唱得更有意思:“倘若皇兒(仁宗)犯了罪……畫影圖形也要充軍”!從“打龍袍”到“畫影圖形也要充軍”意思都是:皇帝犯了死罪,拎件大褸去槍斃吧,犯了充軍罪,拿張像片去坐牢就可以了。
由包龍圖的“假打”想到目前的“打假”——國內正開展的打擊假冒僞劣產品活動,前兩天馬馳先生在《澳門日報·新聞解說》的一篇文章中說了件事:合法經營種籽的陝西省岐山縣馬江鄕農技站,將三年前未賣出的陳舊劣質玉米種籽出售,造成卅九村糧食減產,事後有關部門提出的處理意見,也只是讓那個農技負責人檢討一番了事兒,“完全迴避了賠償和依法追究責任的問題”——假打!
由“打假”想到“掃黃”。星期四晚偶然看珠海台一個電視劇,有這樣一個情節:某文化管理部門緝獲一批價値五十萬的黃色書籍,決定全部銷毀,但因爲這批書的出版商是某首長的兒子,於是乎改銷毀爲“封存”,因爲風頭一過,那首長的兒子便有辦法取走這批書。“封存”?假打也。
劇作家沙葉新說過這樣一個笑話:張家界附近黃潮泛濫,妓女向遊客兜生意,要陪旅客遊覽,並提供性服務。旅客問:“你們不怕警察來抓?”妓女說:“不怕。”過了一會兒妓女穿了一身警察的服裝出來了。妓女穿警服這情節可能是劇作家虛構的,是一種誇張,但卻形象地揭示了某些掃黃者與被掃者的微妙關係。
打假打不盡,掃黃掃不絕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爲某些打假掃黃的人正在那裡唱“打龍袍”呢!